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近代知識管理的發展

知識管理隨著近代印刷術的推廣,資訊媒體的擴散,以及教育普及所引發的個人知識蘊藏量的增加,再加上工業革命後,集體勞動力,以及組織性商業活動的發達,內在和外在雙重知識的量增與質增,促使社會性知識的「創新」、「組織」、與「擴散」形成了一個不停的輪轉現象,而且是擴大化的螺旋狀成長,知識的成長量壓迫著知識管理。近年西方學者對於知識管理的第一個共同認識,便是知識管理KM不是一個新生事務(註二),也非一個新的觀點(註三)這一點是正確的,知識管理真的是自古即有,對於我們圖書資訊 / 情報這個學門而言,知識管理的問題只是愈來愈嚴重與重要罷了。 二次大戰後,由於自工業革命以來各種科技知識的累積,再加上原子能和太空科技競賽所勞動的全面性科技人員總動員,激發了人類強大的知識創新和資訊創量的紀錄。在美國蘇聯兩大集團的帶領下,人類社會在二次戰後的十五年進入資訊/信息開始暴脹的時代,據當時專家估計人類社會於1750年至1900年的一百五十年間,知識總量增加了一倍,1900至1950年的五十年間又增加了一倍,但是1950年至1960年,僅十年間知識總量又增加了一倍。美國在登陸月球的前一年,即公元1968年的統計,該國當年出版六十八萬冊科學書籍,及近一百萬種研究報告(註四)二十世紀60年代研究報告資訊量和出版量的爆增,迫使70年代進入所謂的資訊時代,和產生了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早期的資訊科學純粹是為了處理「知識爆脹」的問題。當時亦有學者在提出「資訊工業」觀念的同時,又提出「知識工業」的觀念,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考普Frinz Machlup所提出的知識工業,包括了以下列的各種事業(註五):1.知識與資訊的複雜—包括報紙、雜誌、書籍、電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2.知識與資訊的傳遞—包括電話、電報、郵政、通訊衛星等。3.知識與資訊的供應—包括圖書館、圖書要目、索引服務、電算機資訊中心、數據儲存庫等。4.資訊製造與維護—硬體生產單位等。5.媒體內容的專業服務—教材設計、電腦計劃等。6.財政、行政、人事方面的支援工作。7.研究與發展的工作—調查、分析等管理作業。8.教育單位的事業。公元1976年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IFLA在韓國的漢城召開全球性研討會,該聯盟會長哈佛威廉斯(Havard Williams)認為「知識工業即資訊工業」。倒是簡單明白的說出了早期的資訊工業和知識工業根本上是一個大觀念的。另外一個更接近於圖書館學觀點,則是來自於柏寧格和亞德金生(Douglas E. Berninger and Burton W. Adkinson)在「國家資訊計畫中公私兩種因子的連鎖反應」一文裡認為,資訊工業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資訊技術工業,另一為資訊製造工業。資訊製造工業的產品包括下列各項:1.學術期刊及學報。2.評論性的期刊。3.通訊稿及新聞雜誌。4.索引及摘要服務。5.縮影出版品。6.資料庫的發展。7.資料庫的充實與外貸。8.選擇性資訊傳播服務。9.對使用人的教育計劃。10.受託性的資訊服務。11.資訊處理交換作業的諮商服務。12.研究與發展的資訊。上述的十二項產品,所涉及的物材均與媒體有關。資訊製造工業就原料與製造過程而言,便是將信息組合在媒體裡,並使其公開化和流通化,西方人稱之為交易化。資訊製造工業的目的是以資訊消費者用品為主,換句話說,資訊製造工業辨是推廣資訊消費的工業,與國計民生、社會活動,有更直接的關係(註六)。從上述二位的說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早期的資訊工業,其重要的一部份是,試圖透過媒體處理的方式,來解決「知識管理」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大陸地區的「信息管理」也可以約略等於現代的「知識管理」;包括實質上和語意上兩方面。在公元1970年以前,人類大社會的知識管理事實上有賴廣義的圖書館界和廣義的出版業,所形成的二個支柱來擔負。圖書館人員則又和各級教師、研究工作者共同擔負起「知識領航」者的社會任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