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國際電腦界橫向資訊管理課題

國際地位崇高具有專業領導地位的IEEE國際電學電子工程師協會International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和另一個世界級的電子計算機學術領導單位美國電算機機械協會ACM,American Computing Mechanics合作舉辦「第2屆IEEE數位資訊管理國際會議」,這項2007年10月底由法國國家科學應用學院里昂院區INSA-Lyon主辦的大型國際會議,特別成立了一個由世界各國學術單位共計88人組成議程委員會,包括法國15人、美國10位、義大利5位、西班牙、波蘭各4位、北歐國家5位、瑞士3位、比利時、德國、英國、日本、中國、以色列各2位。這個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帶領由電腦學術界、研究實驗室、及電腦工業界的專業人才,共同提供一個協力平台,針對現存的數位資訊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可行解決方案。
會議議題包括相當多的「資訊管理」講題,例如資訊管理、資料及資訊品質管理Data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Management、資料庫管理、知識管理、對角數位資料管理Peer to Peer Data Management、行動資料管理mobile data management等,傳統上常討論的資訊檢索、自然語言處理、數位圖書館、資料挖掘data mining、數位學習e-learning、和人機互動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等均包括在內,比較真正屬於計算方面的亦有數位資料網格運算data Grids、網站矩陣及應用web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AI and ES、以及U化無邊化的網路Ubiquitous Systems。
IEEE和ACM這二個國際性電子電機事業組織,另外又於2007年12月中由法籍電腦科學家Richard Chbeir召集,在中國上海舉行SITIS 2007大會,這個ISTIS的全名為Signal-Image Technology & Internet-Based Systems,共分為三個討論系統:(1)資訊管理與檢索技術(IMRT)討論系統、(2)網站為基礎的資訊技術與分送系統(WITDS,Web-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Distributed Systems)討論系統、(3)通訊信號及影像技術(SIT,Signal and Image Technologies)討論系統。
每個討論系統Track都有龐大的國際專家陣容,譬如IMRT討論系統由香港科技大學的Lei Chen教授及日本Shiznoka大學的Hiroshi Ishikawa共同召集,並有50位各國專家包括16位日本人、6位法國人。在第二討論系統WITDS則由代表日本國立情報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Japan的Frederic Andres,以及美國密西根大學Dearborn校區的William Grosky二位擔任共同召集,並有48位各國專家在場,包括9位法國人、6位中國人、6位西班牙人。在第三討論系統SIT方面,則由二位法籍專家Abert Dipanda和Jerzy Korczak共同召集,並有40位各國專家籌組,包括19位法國人、4位美國人。
這二次會議都是由IEEE和ACM所大力支持的,其成員的共同特色為以舊大陸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為主力,但不包括蘇俄和前蘇聯各國在內,討論的重點則是以廣義的「資訊管理」為主,偏重社會應用的層面。或許是受到資訊社會世峰會WSIS 2003-2005二次會議的影響,該二輪會議亦以歐洲國家為核心成員,美、蘇的勢力少之又少。WSIS的目標是在2015年,能真正建立起全球性、世界性的資訊公民社會。IEEE和ACM兩大集團的電子電機業專家們,也橫向「資訊管理」環境與市場的範圍與能量,這是資訊應用的一個層面,對於圖書館學和知識管理的實務承擔,也是一個有力的支柱。
另一方面,俄羅斯出動了五個國家層級的單位,聯絡一個設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單位,在2007年11月中主辦LIBCOM-2007大會。該會議的主題為“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mputer Systems, and Publication for Libraries”資訊技術群、電腦系統、和圖書館出版品。籌組單位包括:1)俄羅斯國立科學及技術圖書館、2)設於莫斯科的國際電子圖書館、新資訊技術使用人及發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 Libraries and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Users and Developers, Moscow, Russia、3)俄羅斯科學及創新署Federal Agency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s, Moscow, Russia、4)俄羅斯文化暨電影藝術署Federal Agency for Culture and Cinematography, Moscow, Russia、5)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ussian Foundation for Basic Research, Moscow, Russia、以及6)國際圖書館、資訊及分析中心International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nalytical Center, Washington DC. USA。大會廣發英雄帖,筆者亦接獲其指名的專函邀請書,並指定註冊費繳給設於美國的「國際圖書館、資訊及分析中心」,這是一項巧妙的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
科技圖書館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是資訊科學的搖籃,當時蘇聯喜歡用informatics這個字,美國則用information science稱呼。數十年後,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SIS,改名為美國資訊與技術學會ASIST,特別加上了一個技術“T”,相反的俄羅斯沿用了information science,取代informatics這個字。亞洲日本則將“情報”information換成資訊學informatics。這其間的玩味,真是不言可喻了!然而,國際電腦界召集各國重要科學家,向“資訊管理”靠攏性的探討,足足證明了資訊社會學information sociology的崛起,而資訊社會學大環境的成熟,直接或間接正是2003-2005年所舉行的二輪「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的推波助瀾。根據美國資訊與技術科學學會ASIST於2007年8月6日所發出的e-mail通告,其指出公元2006年有75個國家主辦超過500次以上的「資訊科學」會議。可見資訊科學所涉及的知識,已經全面性的步入了人類社會。在2003-2005年間,國際圖書館聯盟代表全球圖書館界提出「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心臟」,以及「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實際行動力」這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當然不是憑空而來的,IFLA在2001年以後,所設立的專業委員會professional committee,是這兩個概念的源出者。這群見多識廣的圖書館行家之思維,為什麼?理由何在?這是圖書館、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的新地平線嗎?我們或許可以從人類智能發展的系統鏈之中,發現這個答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