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E-Content New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Services for Member’s Office of the Parliament

Library and Research Services for Parliaments Section
Research Day. IFLA Pre-Conference Meeting.
Valparaiso Chile 17-19 August, 2004.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E-Content New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Services for Member’s Office of the Parliament

Karl Min Ku
Director General, Parliamentary Library, Legislative Yuan, Taipei, Taiwan,
ROC

Abstract
The e-Content News KM System serves as a result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IT/IC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n Taiwan’s Parliamentary Library.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provide a fully digitalized environment for the members and staffs of
parliament to manage their daily news collection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ste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evolution of News services,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KM system.

I. Background and Forward
Taiwan’s ICT applications have experienced a fast growth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become a highly popular phenomenon across main segments including enterprises,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dustries, government and parliamen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1980s that can process around a hundred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is critical to the implementations of ICT applications.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parliament of Taiwan, started its first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ject in 1984. The purpose of this pilot project was to develop a series of Chinese Databas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o provide them for public access. In 1992, the first project completed almost all of its computerization planning that includes seven database information systems of legislation and could be accessed via th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 1998, the organization started the second stage in its IT application project with construction/implementation of the web-based digital library and offered personalized services via Internet. And in 2001, the organization engaged in a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third stage in the ICT application for enhancing the legislative services to member’s offices and the public as well. All these three stages of the IT/ICT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were devised/conducted by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LIS) of the
parliament, now officially named the Parliamentary Library (PL) of Legislative Yuan.

II. The Evolution of News Services
Daily news is an important media for understanding and catching up with the dynamics of current socio-economic, domestic and global affairs. The provision of a news information service has become a trend within every parliamentary library around the world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As for the news services in our parliament, we witnessed its evolution spanning five main phases:
1. News clipping and filing services
2. News image in microforms/micrographic services
3. Computerized news index services
4. News document database with the images / CD-ROM services
5. E-content news knowledge management services
British newspaper librarian, Mr. Geoff Smith once pointed out that libraries which hold newspaper collections and provide services based on them, and users wishing access to newspapers and their contents have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for years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in the future.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nd continue to be developed which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s in access, whil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collecting and preservation remain in widespread use and are an essential understanding for improvements to access in the future. (1) Today, the challenge is how to consolidate the discrete news services in a library that were crea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one service system, ensuring thatthe users will get the right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they need.

III.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E-content News
The News Cont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Taiwan was launched in May 2001. The KM system is a fully digitalized (e-lized) functional oper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e-acqurity, e-collection, e-mining, e-maintenance, e-service, and e-delivering operations for both e-content and metadata of 1.5 to 2 million news items or pieces in each year beginning from the year of 2002.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system is described briefly as follows:
1. Acquiring the raw data of daily news items directly from the 18 contracted media companies. Except the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the e-content News KM System acquires all the issued news including nationwide and local news, metropolitan and suburban news, as well as any rural villages or small town news the newspaper issued.
2. Using automatic download technology to collect raw data with a variety of news formats from computer centers of the contracted media companies and loading into the PL system, which runs everyday from PM 11:30 to AM 4:00.
3. Mining and organizing the collected raw data more than once by a series of person’s name, subject, keyword, geographic name, code or bill name and so on.
4. Maintaining the incoming and outgoing data of the structural database in real time, including the index system,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he KM system.
5. Deliver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relevant news index and news content to eachclient’s ICT terminal device on demand.
6. Promoting and arranging e-learning programs for bridging the clients’ digital divide with smart KM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neral.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is e-content KM system is based on three things: (1) the well-structured network infrastructure, (2) the client with enough information literacy on office automation, (3) the proper IT equipments deployed in eachmember’s office.

IV. The News Service Strategies for the Member’s Offices
The e-content New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represents the latest
results of the ICT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in the Parliamentary Library of
Legislative Yuan at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The system is not just offering public access via website and Internet service but also provide knowledge management abilities to support the member offices’ information / knowledge needs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 Parliamentary Library in Taipei offers its clients a special service called
“Getting your favourite news”. Under this service, each member’s office can get and use the instant news services within six minutes that is prepared by the News KM System early morning everyday. The staff of the member offices, or the member themselves may start their daily work with the use of this service to keep up with updated news information, whether in the parliament office or their district office.
The six minute strategy for getting all favourite news is highly recommended by
the library staff and it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irst minute:
To receive the member’s personal news services or react to the news that
appeared on any of the 18 media companies in that day.
Second minute:
To check what happened in his / her election district that the PL News System prepared for each member’s office beforehand and could be send to their e-mail boxes.
Third minute:
To search for coverage on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commentary on it.
Fourth minute:
To check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chievements.
Fifth minute:
To analyze the various views of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parties.
Sixth minute:
To select the subject topics and subscribe online for getting the subject news services, and the KM system will send it out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to clientson coming days Besides, the E-Content News System also offers the traditional online database access and information inquiry services.

V. Conclu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parliamentary library needs to take three basic functions to the parliament and the public as well that include the democracy memory of the country,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access to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legislature and the member's offices.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e-content News system focuses on the goal of these parliamentary and the parliamentarian functions, and encourage people all to use the system either with the news index or the news content.

_Note_1. IFLA Publication 107, Sour, 2003, p.81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圖書館衝突管理

中國圖書館學會96年度圖書館高階管理研習班
(2007.8.13-17)主 講 人:顧   敏

0 前 言
0.1管理與衝突管理
0.2高階管理與衝突管理
0.3領導、主管人員與衝突管理
1 衝突的價值與不值
1.1衝突的由來:不同想法、不同期盼、不同意見
1.2衝突的融合與顯化:不依所願、感覺威脅、恐懼爆發、無能實現
1.3衝突的價值:引發問題、點出問題、引領焦點議題、面向真實情境、鼓動積極參與、重新認識理解、互相包容學習。
1.4衝突不是問題:只有差勁的管理才是問題。
The conflict isn’t the problem -- it is when conflict is poorly managed that is the problem.
1.5衝突是大問題:當衝突衍生出(1)(2)(3)(4)才是大問題。
2 職場衝突workplace conflict由來
2.1溝通問題
2.2資源分配不足問題
2.3個人情緒因素問題
2.4領導統御問題
3 圖書館衝突管理緣起緣滅
3.1高階圖書館主管的衝突管理
(1) 經營理念衝突
圖書館vs.圖書資訊館vs.資訊圖書館
圖書館vs.讀書館vs.資料典藏館
圖書館vs.知識管理中心vs.知識環境中心
(2) 人力資源引用的衝突
(3) 社會資源引用的衝突
(4) 配合母機構服務的衝突
(5) 圖書館文化與環境的衝突
(6) 其他
3.2中階圖書館專業人員的衝突管理
(1) 預算分配的衝突
(2) 知識媒體分配的衝突
(3) 系統開發的衝突
(4) 參考資訊服務的衝突
(5) 推廣服務的衝突
(6) 實體空間運用的衝突
(7) 終身學習的衝突
(8) 其他
3.3一般館員的衝突管理
(1) 與讀者的衝突
(2) 與主管的衝突
(3) 其他
4 高階、中階、一般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衝突管理
4.1 自我衝突管理
4.2 溝通技巧
4.3 ICT資訊素養(lifelong learning)
4.4 個人因素(心理素質)
4.5 團隊意識
4.6 他我衝突管理
4.7 其他
5 圖書館衝突管理實務研討
5.1圖書館進行國際合作計畫的文化衝突管理
5.2圖書館引進高階人力計畫的組織內部衝突管理
5.3圖書館推行Outreach的衝突管理
5.4圖書館實務工作輪調的衝突管理
5.5其他
6 結 論
6.1微衝突是一種成長管理的正烱
6.2重衝突是一種組織管理的負烱
6.3高階人員的管理方法與管理藝術
能使「冬嚴岩冰化春水、夏日烈炎變秋陽」
6.4其他

圖書館向前行 -- 21世紀的思維March on the meta-librar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身為跨20世紀和21世紀的雙世紀圖書館工作者,有幸在歷史長河中短短的20、30年之間,親賭與經歷了電腦化帶來的一次革命,以及數位化帶來的二次革命。回顧圖書館自動化成功的控制住了第一次資訊革命所帶來的知識媒體爆脹與失控的情況,預言圖書館廣域化也勢必能夠在2015-2020年之間,逐步控制住第二次資訊革命所帶來的知識內容與知識框架的失控情勢。當然,無論是圖書館自動化或圖書館廣域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必須聚集協力銜接,努力合作的分工下,才能完成一次又一次資訊革命後人類新文明的大業。
圖書館自動化的研究若從1958年的Keyword算起,到1970年Robert Hayes 和Joseph Becker合著Handbook of Date Processing for Libraries乙書,才算完成了資訊圖書館學早期的鄒形,並誕生實務性的圖書館自動化管理,雖然圖書館廣域化的研究尚處於自動化1958年階段,離正式起步尚有一段距離,然而圖書館廣域化是圖書館向前推進的一個歷史必然。本人常思索處位於在資訊媒體數量大爆發,資訊媒體典藏大混雜,資訊媒體運用大混沌的年代中,圖書館員如何能推動新世紀圖書館事業繼續向前走,走向一條新文明的康莊大道。因此,書名定為「圖書館向前行—21世紀的思維與方向」。本書中的許多想法與觀點,是作者從事多年圖書館暨中文資訊應用實際工作的所思所得,以及教學相長的知識成果,其中許多的觀點屬於21世紀圖書館學、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的研究新苗,尚有相當的持續發展空間。
21世紀是廣域圖書館meta-library,這個概念首先在2000年於輔仁大學所舉行的館合協會會員大會中提出,從此所言產出許多概念,包括圖書館在21世紀的再定義,統合數位圖書館、電子圖書館、複合圖書館、多媒體圖書館、六館合一圖書館等界說。在華語地區,廣域圖書館的中文概念已被廣泛接受為21世紀初圖書館的新定義。
第一資訊革命所帶出的圖書館自動化,經過25年後的幾代系統發展,在碰上1995年第二次資訊革命後的數位化風雲汹湧,由快速轉換到急速轉換,圖書館依賴自動化的時代也不得不改變,迎向一個以e-知識化的變換化管理時代,從內而外;從頭到腳;徹徹底底的變換,才是圖書館事業持續發展的道路。
服務永遠是圖書館的命脈,農業時代的圖書館有農業服務;工業時代的圖書館有工業方式為主的服務;數位時代的圖書館有數位方式為主的服務方式。發展符合時代及社會需要的服務,邁向先進的服務是圖書館救亡圖存的希望。文中的例子只是一些舉例,以及說明圖書館服務的意義,在發揮館藏資源的知識能量。
人是群集的社會,群集必須依賴分工與合作,圖書館天生視需要合作的,合作是為了現在,合作更是為了未來,尤其開創新局的未來。合作可以從一件小事開始,從而發展到策略性的集體分工。合作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均可創造和加值圖書館的價值,文中勾繪了一些未來的方向。
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是任何行業中從業人員的挑戰。圖書館員的專業素質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必須隨著技術時代的改變而不斷成長,但是心理素質仰賴的精神則需要一以貫之。
全球化的時代,他山之石可以借鏡,我們更應該懷有提供「大石」的雄心和魄力,以及培養這種實力,為擁有不怕「分」出去的專業實力,才是真正能夠立足的實力。
本人承台灣地區圖書館界同仁的抬愛,在21世紀初的幾年被推舉為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ILCA的理事,以及擔任該協會第7屆理事長。在服務期間受邀參加各種圖書館的專業研討會,發表對於數位化時代圖書館經營問題的一些看法、想法和經驗做法,其中有些部份陸續發表在協會通訊第14期至42期上,以分享並就教同道。本集子係將上述發表論述初略整理後,分為序論、廣域圖書館、從自動化到變換化、邁向先進與文明的服務、攜手合作創新局、圖書館員的挑戰,以及國際群英會拾穗等篇,這些篇章都是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冀望圖書館事業的不斷向前行。至於本書能夠成冊出版,非常謝謝協會現任項潔理事長的支持。內容欠周之處,尚祈各方雅士多多指教,如能補充發揮更當不勝感激。身為一個跨20世紀和21世紀的雙世紀圖書館工作者,僅以最誠摯的心情,期盼圖書館事業不被忽視,持續發展,繼續貢獻人類文明的進程。
顧 敏
謹序於2007.5.4.

結語

圖書館學基本上是一種研究知識成長的學問,不同時代的圖書館,融合了各種不同因素的研究,但是總目標均在於知識的成長(註10)。圖書館或圖書館事業與知識管理,有其不可分離的關係,早年以圖書象徵知識的年代裡,圖書館已經成為知識管理單位。圖書館學事實上就是知識管理學。學圖書館學訓練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本質上就是接受初級知識管理學的訓練。大陸的3位圖書館學研究學者龔蛟騰、候經川、文庭孝等在2003年的「大學圖書館學報」提出了圖書館學就是公共知識管理學的具體概念,這和筆者在1988年所出版的「現代圖書館學探討」乙書中,所提出的理念是一致的(註11)。

如所周知,一次資訊革命後在1970年代初,誕生了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ervice,不久之後,1975年在美國開始亦出現了「圖書館暨資訊科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簡稱圖書資訊學。資訊科學從某個角度而言,就是建立資料庫DB和資料庫系統的學科,當然包括如何將資料庫的內涵分享給大家,因此,資訊科學的學科目的也是為了「知識管理」。圖書館學和資訊科學兩者均是以知識管理為學科目的。反而言之,以知識管理的角度而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合流在一起,甚至於產生「圖書資訊學」,也更順理成章了。再從這個角度回過頭來思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應該可以正名為「知識管理學」。

以新千年開始的21世紀而言,「知識管理學」這個學科的目的就是運用圖書館學及資訊科學建立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這個知識管理系統KMS包括:知識基地、知識介面、知識通道及知識服務環境。透過知識管理系統來管理人類社會的公共知識,提供創新人類智慧與知識的機會,也提供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的平台。

新千年新世紀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養需要接受完整的知識管理學,包括:知識基地、知識介面、知識通道及知識服務環境的專業培訓與養成,才能擔負人類公共知識管理工程的重大社會使命,同時,現代圖書館員的職稱也適合改為「知識管理師」。圖書館教育是知識管理教育,圖書館學門是知識管理學門,圖書館員的素養就是知識管理的素養。

參考文獻

註1 臺灣中華書局發行,辭海(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頁1549、頁3100。

註2 顧 敏,「現代圖書館館員的廣域素質」(講稿),現代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專家報告會,2002年6月30日北京。

註3 Eileen Abels, Rebecca Jones, John Latham, Dee Magnoni, Joanne Gard Marshall, Competenc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f the 21st Century(Revised edition, June 2003),(http://www.sla.org/content/learn/comp2003/index.cfm 檢索日期:2006年4月20日)。

註4 顧 敏,網站圖書館: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市:揚智,2003年),頁61、頁131。

註5 同註4,頁117。

註6 袁筱麗譯,「二十一世紀資訊專業人員所應具備的知能」,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通訊 30(2004年6月):9-16。

註7 顧 敏,「大學圖書館是推動知識管理的核心」,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通訊 30(2004年6月):17-19。

註8 張 璠,「出席專業圖書館協會SLA年會國際會議報告」,立法院國會圖書館館訊 6:1(2005年2月):129-145。

註9 同註8。

註10 顧 敏,現代圖書館學探討(台北市:學生,1998年),2版,頁1。

註11 龔蛟勝、候經川、文庭孝,「公共知識管理學—關於圖書館學術本質的思考」,大學圖書館學報 6(2003年)。

十、人員素質決定未來

設於美國的專門圖書館協會SLA,曾於1996年10月組織一個5人小組研究「21世紀專業圖書館員的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並於1997年正式公佈研究總結。6年後,該協會另組織一個5人小組,將這份關於專門圖書館館員素質要求的報告,修訂為「21世紀資訊專業人員的專業能力」。SLA的作為,在6年之中二次推進了素質要求,這證明在千年之際、世紀之交的時刻,圖書館從業人員必須要有不同的,更高一層的素質要求(註8)。我們或許可以同意下列的幾個觀點:
(一)、不同時代的圖書館員,創造不同的圖書館時代。杜威、卡特、藍甘那薩、杜定友、雪拉、喬治詹德勒、藍開斯特……。
(二)、現代圖書館員的素質要求,是一個持續性的、龐大的人力資源工程,需要透過教育、角色擔綱Staffing)、在職訓練(On-job Training)來實踐。
(三)、現代圖書館員稱職成功的12個特質(註9):
1.歡喜投入(passion)
2.熱忱執著(enthusiasm)
3.高信賴度(trustworthiness)
4.具創造力(creativity)
5.有所堅持(persistence)
6.具責任感(responsibility)
7.有靈活度(flexibility)
8.自信(self-confidence)
9.洞悉感知力(perceptiveness)
10.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11.行銷能力(salesmanship)
12.謙遜(humility)
(四)、圖書館員的素質決定圖書館的前途。廿一世紀的圖書館需要「廿一世紀的圖書館員」來開創前景。新千年的圖書館大業仰賴於具有全職能素養的「圖書館員」。

圖書館員的素質塑造

現代圖書館員的素質形成於四個方面。第一為學校教育,這是素質的基本條件;第二為角色擔綱 (Staffing),也就是依據圖書館的工作所需要的素質;第三為在職歷練 (On-job Training) ;第四為自己學習及體認。

學校教育又可以區分為學程和學課兩種教育。每一計畫的的學程教育均以學位或文憑為代表。其實質內容則以學課的範圍和教學方法為主。現代圖書館學的教育也和過去的有所不同,學校教育必須是變動的、成長的。此方面的教育課程,可以達到知識的學習learning to know。

角色擔綱是圖書館員素質形塑的另一項重要標準。學校教育往往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圖書館的教育也不例外,圖書館的角色擔綱:(1)可由圖書館職務或職位說明,加以明確的訂定,例如參考館員做些什麼事情;索引員做些什麼事情等;(2)可由圖書館對於該項職務或工作項目的作業手冊或工作手冊的明細、流程、及統計,加以詳細地規定。此即圖書館員角色擔綱的素質要求。此方面的訓練可以達到工作的學習learning to do。

在職歷練或在職訓練則為擔任該項職務或工作後的觀摩學習、參訪見習、會議學習;以及短期研習所獲得的知識而來,甚至職位及職務適當的輪調,也是一種在職訓練。此方面的學習,可以達到邁向稱職的學習learning to be,或者是如何擔任圖書館員的學習learning to live。

現代圖書館員的素質要求是配合(1)圖書館外在大環境的變化;(2)圖書館內部組織再造(re-engine),以及(3)圖書館為滿足讀者需求的新服務措施,而有所決定的。因此,現代圖書館員的素質要求是變動的、機動的、成長的(註7)。

七、圖書館演化與圖書館員的角色變化(三)

新千年開始,圖書館的本質面向之三,是透過系統方法,提供知識內容KCCM管理的社會平台。這是需要以知識管理系統KMS擔綱,組建成包括複合圖書館群為知識基地Knowledge Base的廣域圖書館,並提供各種數位的及非數位的服務環境。

工作名稱
要件
職稱
知識內容架構

Content Structure XML, SGML, Metadata
內容管理師

Content Manager



企業圖書館員

Corporate Librarian



網際網路圖書館員

Internet Librarian



知識管理顧問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sultant



知識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技術文獻處理師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anager



網站設計師

Web Development / Web Designer


知識內容一致性

Content Consistencies Taxonomies, Thesaurus,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知識內容取得

Content Access
Search engine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Full Text retrieval, Intranets


知識內容管理

Content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terviewing, Content purcha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知識內容使用
Content Usability Design, Interface, Navig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六、圖書館演化與圖書館員的角色變化(二)

千年來,圖書館的本質面向之二,是透過知識媒體運用,以溝通及通訊的方法,達到資訊傳播的社會功能。在中國,目錄的製作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都是以書簿形式的目錄,近百年前才有卡片目錄,近二十年則是電腦化的目錄,這些目錄基本上都是書籍和讀者之間的媒介。唯公元1960年以來,這種媒介逐漸進化成為知識導航的系統(註5)。

時期
Pre-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2000
2000-2010

階段名稱
人力領航
機械補助領航
電腦補助/協助領航
電腦化及網路領航
知識管理領航

領航範圍
傳統出版品

圖書/期刊/政府公報
傳統出版品

縮影出版品

簡易資料庫
傳統/縮影出版品

電腦化資料庫

文獻資料庫

全文資料庫
傳統出版品

數位出版品

網路/網站資源
全域傳統及數位知識資源

領航員素質
傳統訓練圖書館員
專科訓練

專業圖書館員
電腦訓練

專業圖書館員
資訊技術訓練

專業圖書館員
專科資訊

全方位專業圖書館員

現代化圖書館員不論其稱呼與職位,均應具有知識與資訊傳播的知識概念及實務經驗。

五、圖書館演化與圖書館員的角色變化(一)

千年來,圖書館的本質面向之一,是透過知識媒體擔任社會記憶。唯公元1960至2010年之間,圖書館的主流知識媒體,產生劇烈的演化,尤其是1995年所謂數位革命之後,圖書館中的知識媒體主要區分為數位知識媒體與非數位化知識媒體,幾年之間兩者在比例與比重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也使得21世紀初的圖書館,由複合圖書館快速走向數位化的網站圖書館,再納入更大領域的廣域圖書館(註4)。

時期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2000
2000-2010

圖書館主流媒體
紙質媒體

圖書、期刊、文獻、報告

縮影媒體

視聽媒體
紙質媒體

縮影媒體

視聽媒體

磁帶媒體

書目性、指南性、數目性
紙質媒體

磁性媒體

書目性、指南性、數目性、全文資料庫、影像資料庫

縮影媒體

視聽媒體
紙質媒體

數位化媒體

數位圖書館、數位博物館、數位美術館、數位檔案館、數位總目錄

其他媒體
數位化媒體

智慧型專家系統、智慧型知識系統、智慧型學習系統
紙質媒體

圖書館員角色
圖書管理員

圖書館員
圖書館員

文獻處理專家
圖書館員

媒體管理者
資訊專業人員

數位圖書館員
知識內容管理師

Cyberian

現代化圖書館員不論其稱呼與職位,均應具有知識媒體典藏與組織的知識背景及實務瞭解。

四、圖書館的服務與圖書館員的角色

圖書館的服務類型與圖書館的服務項目亦深深地影響了圖書館員的角色。不同類型的圖書館需要不同的圖書館員,正如同不同的學校需要不同的教師,以及不同科別的課程需要不同專業、專長的教師一樣。做為知識服務員的圖書館員,亦受到機構不同和專科不同的影響。圖書館員是標準的「人以知識為貴」,有怎樣的知識及知識媒體,便需要各種不同背景的圖書館員,例如:

圖書館類型

圖書館員

公共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員

學校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員

大學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員

專門圖書館
專門圖書館員

醫學圖書館
醫學圖書館員

音樂圖書館
音樂圖書館員

電影圖書館
電影圖書館員

地圖圖書館
地圖圖書館員

傳記圖書館
傳記圖書館員

金融圖書館
金融圖書館員
圖書館的服務項目亦決定了圖書館員的素質要求與角色取向。一般而言,圖書館的服務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對於知識媒體的加值服務,亦即傳統圖書館員所稱的技術服務;另一為對於人的知識服務,亦即傳統圖書館員所稱的讀者服務。例如圖書館中的技術服務,就需要各種不同素質的圖書館員,包括採訪館員、編目館員等等。

圖書館的技術服務
圖書館員

知識媒體的評估與徵集

知識媒體的組織與標引

知識媒體的集藏與維護

知識媒體的規劃與精算
採訪館員

編目館員

典藏館員
媒體館員
又例如圖書館中的讀者服務,也因為擔任服務的項目不同,而有不同素質的要求,包括出納館員、參考館員、網路館員等等。

圖書館的讀者服務
圖書館員

資料文獻的借貸

問題諮詢與回答

專題查找與回應

書目分析與行為調查

讀者研究與知識推廣

知識編譯與詮釋

網路及網站服務

知識機遇與創新
出納館員

參考館員

參考館員或資訊館員

參考館員或研究館員

參考館員或學科館員

研究館員

網路館員

研究館員

三、圖書館的本質與圖書館員的角色

圖書館的本質幾千年以來,並沒有什麼改變;圖書館一直和知識及知識媒體為伍,歷年以來又由於這種二元關係發展成為四元關係,即:知識、知識媒體、知識介面、和知識服務。簡單而言,圖書館擔負的是社會大腦的作用,數千年來以匯聚知識媒體為其根本,並釋放出知識的能量,這是圖書館的核心本質。由於近五十年來社會條件的巨幅變化,這個核心能量也呈現出三個面向本質;亦即社會記憶、資訊傳播、知識管理。這幾項當代的圖書館本質,投射到圖書館員身上時,就形成下列的職業角色:
圖書館的本質
現代圖書館員的角色

社會記憶

Social Memory / Knowledge Storage
媒體守備員

Knowledge Media Keeper / Manager

資訊傳播

Information Access
資訊經紀人

Information Communicator / Broker

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師

Knowledge Manager

媒體守備、資訊經紀、和知識管理是現代圖書館員所面臨的三種基本素質要求,換句話說,現代圖書館員在接受教育、職位安排、與在職訓練等方面,均必須面對這三個核心,做為職業素質建設或個人素質提昇的基本(註3)。

二、圖書館員、知識媒體、讀者服務

圖書館員、知識媒體、讀者服務是構築圖書館的三根抵柱,形成一個三角面。其中圖書館員的素質可以影響到整個三角的關係和影響面,有素養的圖書館員是圖書館最重要的資產和資源;無論是知識媒體的探求、蒐集、分析和介面加值;或者是各種程度、各種方面、各種性質、各種對象的讀者服務,均有賴於圖書館員的作為。雖說圖書館員、知識媒體、和讀者服務是圖書館事業中永遠的三角關係,優秀的圖書館或者稱為優秀的知識管理師,才是三角的頂點與動力來源。
在新千年新世紀而言,這個圖書館事業永遠的三角建構關係,正在延伸為集合三個面的三錐體,形成釋放知識能量的實體。辜不論這個圖書館是傳統的圖書館、數位的圖書館,還是複合圖書館,也不論這個圖書館是單純的網站圖書館或者是廣域的知識基地。追求知識能量的提升與釋放,是新世紀圖書館員擔任知識管理師的必要能耐。

一、 圖書館與圖書館員

人類有紀錄的歷史超過五千年,人類有較準確紀錄的歷史也有四千年,人類有精準文字的紀錄則有三千年,從公元紀元前一千年左右,人類多個地區的文字開始成形,包括華夏的文字。文字必須依賴媒體承載;為了保留文字符號的意涵,保存媒體便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媒體的記載與保存是人類知識與文明的重要記憶和創造力的搖籃。

圖書館的發展與文明也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20世紀圖書館學大師Jesse Shera(1907-1982)雪拉曾說:「社會為適應其基本需要而創立圖書館」。如果我們以千年的宏觀來看,就可以發現以下的情形(註1):

四個千年人類文明進程下的圖書館發展

千年別
知識媒體發展
圖書館紀事

第一千年

西元紀元前1000年
媒體初成的千年
殷商甲骨窖藏

第二千年

西元紀元元年
書寫成熟的千年
石渠閣、天祿閣

第三千年

西元1000年
印刷記憶的千年
崇文總目、白鹿洞書院

第四千年

西元2000年
數位管理的千年
網站圖書館、數位博物館

如果,我們把圖書館的千年史觀,拉近距離來看,拉近到百年的時光單位,更能驚訝的發現與體會到,最近150年以來的3個世紀;1860年以後的19世紀,我們誕生的20世紀,我們生存的21世紀,其文明進程和圖書館事業發展,是如此的貼切,可以簡約地表達如下:

三個世紀人類文明進程下的圖書館發展:

世紀別
文明進程
圖書館發展

十九世紀
啟迪民知、教育建設
公共圖書館

二十世紀
改善生活、經濟建設
專業圖書館

廿一世紀
人類通識、資訊建設
複合圖書館、網站圖書館、廣域圖書館

如果,我們再以10年為單位觀察,更是身歷其境的清楚知道,現代圖書館際遇兩次社會革命,一次是1970的資訊革命;另一次是1995的數位革命。資訊革命帶來了上百萬的著作與論文;數位革命帶來了以「千兆」(byte)計算的信息量。

現代圖書館員該如何將「知識」與「人」牽在一起,以反應現代社會的變遷,並且一展身手,在繁簡之間,悠遊自處,貢獻己力,唯有提昇素質一途。然而,圖書館員的素質養成和素質要求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包括:

圖書館知識的學習(Learning to know)

圖書館工作的學習(Learning to do)

圖書館生活與共的學習(Learning to live)

做一個稱職的圖書館員的學習(Learning to be)

圖書館員的素質有些部分是可以由學校教的,有些部分是必須在圖書館實習的,更有些部分是必須由當事人自己去體會的隱性知識。當然,圖書館員的宇宙觀也是圖書館員的重要素養之一。

一個圖書館員的宇宙觀;圖書館是人類的知識基地(註2)。

新千年圖書館員的全職能素養Librarian’s Profession at Lar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不同時代的圖書館,有不同的圖書館員。不同時代的圖書館員,創造了不同的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尤其是圖書館主管人員的素質,決定了圖書館的服務品質與服務內容,以及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圖書館員素質的養成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圖書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培養圖書館員的廣域素質library literacy at large。

本文內容包括:圖書館與圖書館員、圖書館員vs.知識媒體vs.讀者服務、圖書館的服務與圖書館員的角色、圖書館演化與圖書館員的角色變化、圖書館員的素質座標及圖書館員的素質塑造等。

The role of librarian has been changed in different ages for keeping the proper library value. The librarian, particularly the chief librarian, should have the comprehensive social literacy for creating the qualified library services to the people. And librarian’s profession up to date is a complex process by the learning and the mind changing. Library literacy at large must be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the LIS education program.

圖書館學 資訊科學 知識管理三位一體對人類社會的現況趨勢和未來發展

前言—矛盾 視野 虛名的危機
圖書館學長年以來一直處於一個內部的嚴重矛盾,那就是許多人都在質疑圖書館學是不是一種Science?構不構成一種Science?對於圖書館工作者和圖書館學校的教育者而言,這是一個極端嚴重的內心矛盾。這個矛盾長期圍繞著熱愛圖書館的人士,這個矛盾也帶給了許多在圖書館學系所念書的年輕朋友們,渾身的無力感和茫茫然。圖書館的矛盾至少有一百年的歷史,顧敏在「圖書館的四個文明」乙文中,分別敍述了圖書館各個文明時期的內部矛盾(註一)。中國大陸資深的圖書館學者黃俊貴館長在新世紀初曾寫了一篇「醜陋的圖書館」也充分反映了這種學術矛盾的心境(註二)。在台中圖書館工作的青年圖書館員李欣如在「近期美國圖書館教育」短文中,直述:「圖書資訊學因沒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多延用其他學科理論作為圖書資訊學的核心」(註三),這是圖書館學校教育的一個大矛盾,一方面頒授碩博士學位,一方面找不到理論基礎,正好反映了圖書館學在青年朋友們心中的普遍「地位」。
圖書館學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分析矛盾,整合矛盾,抽離矛盾,衝出矛盾,並且探索新的學科起源和學科理論。 21世紀第一各十年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酷似1960年代新聞傳播學的理論探索,環處在真正起步的門外。 我的信心是圖書館學當然可以去發現他的理論,此其一,圖書館學更可以建立起系列性的探討與研究,形成一門普世公認的重要性如同管理科學。
資訊科學是社會的幸運兒,電腦科技和通訊技術提供了資訊科學成長的養分。當第三代電腦和第四代電腦交會銜接的1970至1975年代,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 獲informatics在提倡知識工業和資訊工業虛名下的資訊社會中,實實在在的誕生,和協助電腦科技在人類社會中,首次成功的軟著陸soft landing 。30至35年以來,資訊科學一直忙碌這種一趟又一趟的「軟著陸」,在商業機制的推波助波之下,資訊科學一直是個成功的幸運兒。並且遠遠拋卸下那虛名中的知識工業和資訊工業,直接捕實了高唱30年的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大門。其中圖書館學和圖書館工作提供了資訊科學許多的發展原始胚素和基因idea on or idea from。顧敏在1980年所寫的「資訊工業與資訊事業」專文中指出 :資訊革命發生於圖書館,而影響到全社會。同文並指出 :我門唯有建立起全國性的資料系統,和各專業科目的分科資料系統,才能完善地發展一個全面的資訊社會。同時,另外產生了一個混血的圖書情報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LIS。在歐洲又加入了一位親戚而形成了LID,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然而,不管Information science 的家族成員如何? 這個IS的視野,始終和IS (Information system)在一起的。那麼IS等於IS嗎?
是的,也許您會說資訊科學IS等於資訊系統IS;或者您會說資訊科學等於資訊系統加上資訊服務Information services,所以您可能贊成IS(1)=IS(2)+IS(3)。
IS(1)=information science
IS(2)=information system
IS(3)=information services
資訊科學的視野vision,隨著資訊技術在人類社會中,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軟著陸之後,包括硬體,軟體,個體的熟知與操作,終於走入了「內容為王」contentis the king的階段。當然,內容就不是能夠著陸於讀者/客戶的問題,而是一個更龐雜的待決問題。因為硬體,軟體,個體是一種技術認知,學習和熟悉操作的著陸,內容則是一種千變萬化的思想與知識,以及表達這種思想和知識的符號及組織方法。前三者是技術性的,內容則是社會性的,隨機性的randing。資訊科學必須和社會結合,資訊科學必須把視野放在內容content和context之上。資訊服務IS(3)只是資訊科學會面對社會的一個起步而已。資訊科學還有更大的視野和發展領域,那便是「資訊社會」和「資訊社會學」:
IS(4)=information society
IS(5)=information sociology
比較完整的資訊科學,似乎是IS(1)=IS(2)+IS(3)+IS(4)+IS(5)。因此,資訊科學並不是資訊系統的延伸,一個優質資訊系統的建設也不只是資訊技術及資訊工程的支撐,便可成功。其中涉及到「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成千上萬次的溝通傳播communications,才能定讞。優良的資訊系統本身就應該含有社會因素在內,也就是所謂的HCI(human-computer interation) 。
最近西方國家有一各四人專家組簡稱JITA,JITA是分別將四人小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為代表組串起來,他們是Jose Manual Barrueco Cruz,Imma Subirats Coll ,Thomas Krichel and Antonella De Robbio等四人,在JITA四人專家組分類下的「資訊使用和資訊社會學」這個部份,引起了筆者高度的重視,在這個領域內他們羅列了九項重要的課題,包括:
1. 資訊使用和衝擊影響Use and impact of information
2. 書目計量法Bibliometric method
3. 資訊存在社會Information in society
4. 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
5. 資訊經濟Information economics
6. 資訊政策Information policy
7. 資訊傳播與流通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iffusion
8. 資訊需求和資訊需求分析Information needs and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analysis
9. 使用者介面和使用能力User interfaces usability
10. 其他
深得筆者會心一笑和賞識的是JITA四人小組把書目計量bibiometric列入資訊社會,這是非常正確認知和提倡。書目計量bibiometric有一連串的變身包括資訊計量infometric和網源計量webmetric等,事實上正本朔原bibiometric一詞即可涵括infometric, webmetric,書目計量是一種行為研究behavior study,包括作者個人知識習性和行為表現研究,社會性集體知識研究的行為研究。書目計量的研究尚處於蠻荒的原始階段,書目計量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手段之一,書目計量也是研究資訊社會學的起步,書目計量本身急待建立起一套系列性的方法,初步完備的書目計量可以促成知識進入序列狀態knowledge in the order。2003年擔任美國資訊學會ASIST會長的Trudi Bellardo Hahn女士亦指出: 資訊科學研究者創出了書目計量學bibiometrics,以測量資訊爆發Information explosion 量,書目計量對於科技和學術的產生及傳播,具有相當意義。筆者願意指出: 書目計量學的潛能和影響力尚未出現。
JITA所列出的資訊經濟是知識經濟的先身與變身。目前知識經濟被嚴重窄化成生產工具,不如反回歸為資訊經濟。「資訊」在1970年中即被視為財貨good,亦視為資源如水力如森林如石油。當然,資訊經濟早就超越這些,以資訊社會,資訊經濟,資訊政策,資訊傳播為核心的資訊社會學,是各很好的視野,足以為資訊科學的學科研究,找到更廣大的前進方向。

10. 圖書館實務體現的變換表現

21世紀圖書館實務的體現,在於繼續支撐人類文明向前走;無論是知識基地的建立、消費市場的規劃與推動、以及知識傳播與知識創新的投入,都是基於這個目標,更簡單的說,21世紀的圖書館主要實務體現,可以用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在「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 2005」會議期間,為新世紀圖書館事業所訂的共通社會作用,歸納為下列5項:

(1) 圖書館是取得知識的入口。

(2) 圖書館是ICT資訊及訊技術應用的初學暨學習中心。

(3) 圖書館具有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功能。

(4) 圖書館具有提供各種資訊需求的功能。

(5) 圖書館具有文化資產保護的功能。

21世紀圖書館實務體現的表現,以達到「人人使用圖書館、人人依靠圖書館、人人信任圖書館」為實務體現的依歸。實務體現必然是要「返璞歸真」的、切切實實地溶入社會大眾生活之中。新世紀圖書館的實務體現在於協助人類文明渡過教育建設的階段、經濟建設的階段,邁向信息/知識建設的新文明。

總之,圖書館變換化管理是一個逐漸成熟的圖書館管理趨勢,以因應第二次資訊革命所帶出的E-government、E-business、E-learning、E-health、E-employment、E-environment、E-agriculture及E-science等為代表的新資訊環境下,圖書館持續為人類社會所承接下來的知識責任與創新機遇。

圖書館變換化管理library transformed management初步是指圖書館在內、外環境交相擠迫下的一種變革、變通、與變新的管理方法與模式。這種方法本身也是變動、精進、持續向前的;這種模式也是隨時間、空間、環境、人力能量、新高科技巧妙運用、客戶實踐等因素而調整為一個滾動中的模式,和第一次資訊革命中圖書館的變革比較起來,圖書館自動化只是由平面式的先從書目製作過程中進行改革,然後才推展到圖書館服務的前台—讀者服務。時處第二次資訊革命的今天,圖書館的變換化管理卻是立體的、內外同時的變革,所以,圖書館變換化管理需要一個滾動和不斷創新的運作模式。





註釋

註一:顧 敏,「新世紀圖書館的變換化管理及對讀者的創新服務」,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75期(December,2005),頁17。

註二:顧 敏,「Meta-Library與館際合作發展(上)」,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通訊,第21期(2002),頁7。

註三:顧 敏,「21世紀的圖書館是廣域圖書館」,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8卷第3期(March,2002),頁45-51。

註四:柯 平,「21世紀的圖書館員」,圖書館建設,2004(1),頁6。

註五:顧 敏,從傳統到數位圖書館,台北:文華,2005,頁160。

註六:顧 敏,「知識管理與知識領域:新世紀圖書館學門的戰略使命」,圖書情報工作,2001(5),頁7-12,16。

註七:Koening, Michael E. E.(2005)“KM moves beyo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pportunity for librarians” (http://www.ifla.org/IV/ifla71/programme.htm)

註八:Rehman, Sajjadur and Chaudhry, Abdus Satter(2005)”KM education in LIS education”(http://www.ifla.org/IV/ifla71/programme.htm)

9. 圖書館教育設計的變換管理

圖書館教育是專業圖書館員的搖籃、教育設計將影響到專業圖書館員的養成與訓練,圖書館教育設計的成功與否,也將決定圖書館事業的前途發展。

圖書館教育設計開始於19世紀後半期的現代圖書館傳統時代,以圖書館的技術服務,包括分類編目、資料採訪、與書庫管理為主,隨後延伸到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包括書籍借還、閱覽與參考、知識推廣等範圍。1970年代開始,因應科技文獻資訊的處理,而進入了自動化,包括機械化和電腦化的資料處理,例如最著名的代表是自動化索引方法automatic indexing,包括KWIC、KWOC、KWAC等成長,這時圖書館教育的設計便進入了「資訊儲存與檢索」ISAR、「圖書館自動化」library automation等新的範疇。第一次資訊革命進入高峰初期的開始,1975年以後全盤性的轉換為所謂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簡稱圖書資訊)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另一方面圖書館教育設計亦著重於「參考服務」的課程訓練與人員培育。

21世紀的圖書館教育設計,必須以新千年人類文明發展的圖書館思維去設計,發揮圖書館四個文明的作用替資訊社會服務,增長全體人類知識為鵠的。其中建立知識基地、發揮公共知識管理、造就知識服務系統網路,則是不可少的設計內涵。因此,圖書館學院教育的設計,得以培養泛圖書館領域;即廣域圖書館領域的行政主管人才CEO、知識主管人才CKO、和資訊主管人才CIO為教學及教育目標,始能符合新千年圖書館變換化管理的需求與需要。

圖書館教育設計長期以來,被若干歐美大學教授認為是慢半拍的,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目前任職於美國紐約長島大學Long Lsland University,資訊及電腦學院圖書資訊研究所Palmer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的柯恩教授Michael E. D. Koening,近年以來就一再陳述圖書館教育訓練之不足,導致圖書館人員無法適時地跟上知識管理發展的步驟(註七)(註八),他甚至亦指陳在MIS資訊管理系統時代,圖書館學校教育亦是比較落後的。因此,圖書館學教育的前瞻性設計是很重要的。

8. 圖書館人員素質的變換養成

不同時代的圖書館,需要不同的圖書館人員。唯有圖書館員的素質才能保證圖書館工作。近代圖書館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受到工業革命、第一次資訊革命、第二次資訊革命的技術和影響。而圖書館工作均能適時調整,都是圖書館員素質上的重大試煉與轉變的緣故。在圖書館進入變換化管理的21世紀,圖書館員素質變化與轉型,更將決定未來圖書館工作與圖書館事業的前途。

圖書館員除了因應圖書館本身型態,如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等區別外,圖書館員的共通素質是走向全方位化的知識管理工作人員,換句話說,21世紀的圖書館員在職場上的表現,應該和21世紀的足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一樣,那就是全方位化。圖書館員的全方位化至少包括下列6種特徵:

(1) 圖書館員是最適合的知識管理師knowledge manager

(2) 圖書館員是最佳的資訊媒合者information broker

(3) 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現代資訊專業information profession

(4) 圖書館員必須懂得圖書館公共行政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5) 圖書館員需要擁有深厚的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包括文字語文素養、媒體識別素養、數位ICT應用的素養。

(6) 圖書館員可以擔任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和數位學習e-learning的輔導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圖書館員必須有能力擔任知識管理師。知識管理師的工作就是懂得知識管理系統的作業與操作,以及懂得因應各種研究工作的知識配方。

7. 圖書館經營方法的變換因應

圖書館的經營方法建築在圖書館的經營理念之上。新千年圖書館的經營和人類邁入全面化的資訊/信息社會息息相關;一方面在創造一個生氣蓬勃的公眾資訊領域,確保人們能公平的使用資訊,從事教育、科研、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另方面亦需配合提高人們對於資訊社會的信心與信任,減少數位鴻溝與資訊落差的社會現象,使圖書館成為資訊與通訊應用技術ICT的初學中心和演練中心。第三方面則是圖書館經營必須保持社會智財權的衡平和合理化,鼓勵創新創作,提高國民各方面的總產值,加強全球知識的共享與促進發展;國外資訊的輸入以及本土資訊的輸出與發揚,這些都是21世紀圖書館經營的新課題。第四方面提供國人悅讀reading for pleasure的環境;包括傳統閱讀和數位閱讀的雙重環境,因此,複合化的使用圖書館空間是一種必然。

21世紀圖書館和外界單位的關係,則是一種策略聯盟的經營關係。這種策略性的經營包括和其他圖書館或圖書館相類屬性單位之間的合作,譬如讀者參考服務與諮詢服務,資源共建共享的建設與分攤,都應該列入圖書館的正式經營範圍內去,尤其館際合作不再只是禮貌或心存依賴的樣板經營,而是圖書館本身經營的重要部分,早在1978年作者在「圖書館採訪」乙書中,亦曾提出這個圖書館之間的共同經營問題。

圖書館的策略聯盟經營,尚包括了其他非圖書館領域的經營,譬如圖書館與學術界的聯盟、圖書館與社區發展的聯盟、圖書館與企業的聯盟。因為在「知識活動的周期」中,圖書館是知識生產者與知識消費者之間的中繼站,也是知識的橋樑。若能直接連接著知識上游的生產和知識下游的消費,當然是最好的經營策略。
此外,和具有競爭性的對手,如「數位聯盟」、「Google圖書館」等也必須保持一種平行的關係,俾便各展所長的貢獻社會,既不必避之,更不必拒之。

6.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變換途徑

圖書館自古就是知識管理的單位。公元2005年國際圖書館協會暨組織聯盟IFLA在南美阿根廷舉行每年一度的大會。阿根廷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了「我們是世界記憶的管理者」We are managers of the world’s memory.的心聲,向世人說明圖書館工作的重要。事實上,圖書館的工作就是知識管理工作,圖書館員就是知識管理師。筆者2001年在「知識管理與知識領航:新世紀圖書館學門的戰略使命」乙文中指出(註六):「應用知識管理給圖書館員賦予了知識導航員的地位。就圖書館學門而言,知識管理的實際績效在於知識領航工作的績效。知識領航的功能在擴大──不再只是如傳統圖書館中替讀者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資訊/信息而已,而是直接對於知識創新、知識組織、知識擴散這3個知識管理的核心層面作出貢獻。知識領航也將成為圖書館學門從業人員的專業指標──必須能夠擔任芋一個知識領域內的知識領航工作。因此,知識管理是圖書館學門整體應用於事業集團或社會各層面的使命,知識領航則是圖書館學門為知識管理所做的具體的知識傳播服務。」

新世紀圖書館在知識管理方向的走向,包括下列3個步驟:

第一步 目錄系統+典藏資源

第二步 context+content

第三步 導航系統+知識基地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進展,不僅是圖書館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也將是人類文明本身的亮麗紀錄。21世紀圖書館知識管理和過去的圖書館知識管理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偏重於對「知識媒體」的整理、排序、和重現。21世紀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則是能量型的知識管理,必須以數學模式的方式,精算出知識的能量,包括:知識的互動性、知識的散佈性、知識的交叉影響性、以及知識的成長或退化曲線等等。

5. 圖書館讀者市場的變換管理

圖書館讀者市場的具體概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卻是近年來影響圖書館管理的最重要因素。過去圖書館只注意到讀者的需求,尤其是個別讀者的閱讀需求。第一次資訊革命的後期,才有讀者資訊檢索行為的蒐集與瞭解,此亦即讀者對資訊消費的行為研究,這是跨出圖書館讀者市場管理的第一步。例如在1980年代的資料庫檢索就有指令式command driving和推展式menu driving兩種方式,或者可稱為兩種產品的路線之爭。最後由讀者市場的取向來解決。

新世紀新千年的圖書館在任何一項創新服務的立項時,首先必須要考慮的就是圖書館服務市場,也就是圖書館讀者市場。惟就圖書館讀者市場的管理原則而言,必須兼顧下列幾個相對性的原則為方向:

圖書館的讀者市場包括:

(1) 核心讀者 vs. 潛在讀者

(2) 小眾對象 vs. 大眾對象

(3) 個人讀者 vs. 團體讀者

要談市場管理必然不能忘了「產品」,圖書館的產品就是「各種服務」,圖書館的讀者市場管理和圖書館的服務措施,相互影響,從讀者這端要考慮服務項目、服務成本、服務效益、以及投資圖書館的投資報酬率,這些就是圖書館讀者市場管理的核心問題。但是,討論或實際經營圖書館讀者市場,務必要拋開「市場經濟」的誤區,圖書館的「讀者市場」和「市場經濟」是沒有關係的,否則圖書館和書店,以及新興的內容聯盟content alliance及谷歌圖書市場Google library,就會混為一談,變成價格取向了。

圖書館市場管理絕對不能價格取向,部分的收費是為了達到更「公平取向」。換句話說,圖書館採取少量的局部收費,只是為了更加公平的提供服務,杜絕因免費服務所可能造成的浪費。唯有如此,才是圖書館的真精神。

4. 圖書館學術研究的變換管理

邁向公共知識管理,以解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資訊差距information gap、知識差異knowledge differences等「三差問題」為理論基礎,是21世紀圖書館學術研究的根本。這是筆者於2002年6月在北京中科學院徐引萀主任所主持的「圖書館學研究生小型研討會」上,所提出的理論觀點。

圖書館學術研究最早只在圖書館技術服務方面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萌芽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二次大戰結束後,其重心在圖書分類編目和圖書採訪典藏。第一次資訊革命後,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也隨之擴大了許多,並且深化了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部分,一為對於讀者行為的研究,這種研究肇因於資料庫DB檢索行為的探討;第二為對於文獻生產與知識創新的研究,這種研究起始於文獻計量bibliometrics和文獻分佈如核心期刊的統計分析。至於深化的部分則包括了indexing and abstracting,以及機讀編目MARC的研究。這是第一次資訊革命後,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因素注入圖書館傳統領域後,對於圖書館學術研究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形成了在北美地區所謂的圖書館暨資訊科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這股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也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圖書館研究。

21世紀開始,以德法兩國為主的歐洲國家,則以LID: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為圖書館學術研究的命名。Documentation文獻處理學本身就很有歐洲傳統的圖書館學術味道。在歐洲,LID算是一個新的圖書館研究複合。

自第二次資訊革命開始,圖書館學術研究也產生了相當的變化,惟其本質仍然是一次資訊革命後的延續,現今圖書館學術研究是在LIS和LID的基礎上,加入了下列三方面的研究:

(1) webology+informetrics 網站研究+資訊計量研究

(2) ontology+metadata 知識體系+詮釋資料研究

(3) KDD+seach engine 資料庫知識探索+蒐尋引擎研究

新世紀圖書館學術的研究,簡單而言就是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知識管理技術研究,以及知識管理客戶研究。新世紀圖書館學術研究不論是以LIS,或是以LID為基礎,事實上就是知識管理學,the sci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更精確的說是公共知識管理學,公共知識管理的唯一目的,便是促進知識傳播與知識創新,以及促成整個社會的知識提升與成長。以圖書館學術為領導的知識管理學是鉅觀知識管理學,以社會為目的。企業組織的知識管理相對的是微觀的,以生產為目的。但兩者在許多知識管理的技術面上是相通的。

事實上,圖書館學術研究一直是在追求──知識管理上的秩序the order of knowledge managing。不論是過去圖書館人工處理的分類編目系統、用電腦EDP處理的MARC and Indexing系統、或者未來勢必要用網格技術Grid Computing處理的知識體系Ontology和詮釋資料metadata,都是為了管理知識秩序而奮鬥努力。

3. 圖書館服務方式的變換管理

服務是現代圖書館的生命,不同類型的圖書館亦各有其不同的服務。最早的圖書館服務是進館服務,在一次資訊革命前,能夠把圖書館佈置成為「知識百貨公司」,任由進館人士取閱及詢問,便是很好的服務。這種進館服務,目前又有一個新的名詞為:physical access service,意思是圖書館現場服務。關於圖書館在20世紀的服務,天津大學柯平教授曾有仔細的描述(註四):「20世紀的圖書館一直強調服務層次,從簡單的借書還書以及閱覽服務向更高層次的服務發展。從借閱分離到藏閱一體化本是一個進步,從替讀者找書到讀者自己找書,與其說方便了者,不如說減輕了圖書館員的跑庫、站櫃台的勞動量,“為人找書、為書找人”最後落到了檢索上,圖書館員成了“檢索員”,從過去替讀者找書檢索到替讀者查資料的檢索,性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幾乎所有的圖書館都增設了檢索室或參考服務部、情報部、信息諮詢部等」。此外,圖書館必須要有支援研究research supporting的功能,包括支援各種不同層次的研究工作,否則圖書館會喪失知識管理的社會功能。

另方面如所周知,歷經第一次資訊革和第二次資訊革命後的圖書館,其服務方式有很大的變化。自圖書館自動化時代開始,圖書館即可展開24小時的服務,至少是24小時的書目檢索服務;接下來是24小時的文獻遞送服務。新世紀圖書館服務方式最大的創新在於開闢了數位通道digital channel,透過數位通道不但使得原先的圖書館傳統服務包括:1)讀者服務,如圖書借閱、2)參考服務,如文獻遞送、資料庫檢索、3)轉介服務等三種R服務,藉著e-mail MSN等功能,能夠加速加快地進行與流通。同時,也開創了許多新的服務,例如電子閱覽室、數位視聽室、多媒體串流放映室、e-learning學習教室、圖書館電子報、博客/部落格論壇等等,直接造就了沒有時間差、沒有空間差的密合服務環境。21世紀圖書館就服務的基本管理面而言,至少形成了如下的變化:

(1)物流通道+數位通道

(2)即時服務+追蹤服務

(3)互動服務+群合服務

(4)SDI+on demand in near future讀者隨選訂閱+自動傳遞服務

圖書館服務最大的變化在於個性化服務的受到重視,不論是服務的通道方式,或是服務的不間斷及即時跟進,或是主動積極的互動服務,都是個性化服務的特徵。筆者在「從傳統到數位圖書館」乙書中指出:有人問我圖書館在那裡?我就告訴他圖書館在你的office裡,因為我們透過電腦化、網路化的系統,把很多服務直接推向他們的辦公室裡,我們的圖書館服務可以做到「檢索過去、報導今天、隨選未來」(註五)。當然,圖書館服務可以直接推向辦公室,也就可以推向家庭、推向學校、推向任何一個有顧客的地方。

服務不但是名列圖書館的生命,更是整體圖書館事業的靈魂。如果,沒有符合社會期待的資料服務、資訊服務、知識服務,圖書館只會逐漸淪落為一個被棄置的大倉庫。

2. 圖書館內涵典藏的變換管理

就任何一個社會而言,圖書館是知識媒體公共智慧財的總管理者。就圖書館的內涵而言,圖書館本身就是一組知識a set of knowledge。另外,就外形而言,便是知識媒體的典藏collection。

傳統上,圖書館每每以其收藏為驕傲。圖書館館藏是圖書館的驕傲這是不變的道理,但是現今的圖書館必須將「館藏」調整為「內涵」;傳統概念下的圖書館館藏或典藏,指的是圖書館固定的、列入財產管理的收藏。目前圖書館的內涵典藏則是由「圖書館固定收藏」加上「圖書館非固定收藏」這兩方面擴大而成的。

圖書館的固定收藏理論上就是圖書館智慧財的不動產,圖書館非固定收藏就是圖書館典藏智慧財的動產,這種動產可以藉由租賃性的方式取得,知識媒體的動產典藏是圖書館內涵典藏的第一個變換,連帶使得傳統的圖書館技術服務產生了大變化。

知識媒體動產典藏大都是數位媒體,動產典藏是一種可變化性的典藏dynamic collection。圖書館智財動產典藏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屬於擁有知識內容使用權的範圍。因此,數位媒體與傳統的物理質材媒體包括紙質的與非紙質的,形成了圖書館的複合典藏,複合典藏是新世紀圖書館典藏的另一個特色。此方面變換管理的最大核心,不在於知識媒體“形”的管理,而是內涵content的管理。圖書館動產和不動產的比例和序列,更構成圖書館技術服務的新挑戰。

另方面,任何一個圖書館真正可貴的內涵典藏,則在於必須設法建立自己的特色典藏,尤其是唯一的特色內涵典藏。也就是單一的知識源unique knowledge source。擁有單一知識源越多的圖書館,越具有無可替代性的公共智財功能。建立單一知識源是21世紀圖書館內涵典藏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新的圖書館內涵典藏,即是圖書館資源的管理,圖書館資源library resources管理在中國大陸稱為「信息資源管理」,是建立廣域圖書館概念下「知識基地」knowledge base的最初步建設工作。就圖書館工作人員而言,圖書館內涵典藏的變換化管理,將直接涉及是否可以維持「21世紀圖書館的驕傲」。

1. 圖書館空間的變換管理

自從圖書館自動化進入成熟期,提出了由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為基調的目錄介面服務開始,圖書館的宇宙空間即產生了相對的變換,讀者不必走進圖書館即可檢索到目錄,那時期所謂的圖書館無牆服務unbounded service就象徵了圖書館空間領域的擴大,同時也宣告了圖書館“閉館自守”時代的結束。遂網際網路盛行後,全球近50萬個圖書館,在理論上都可以連接在一起,而形成了「全球連館」的圖書館廣闊發展及服務空間。這是圖書館外在宇宙空間的變換。

圖書館外在宇宙空間的另一個鉅大變化,則在於二次資訊革命後數位的影響,數位化使得原本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地方文化館、史蹟紀念館等在數位空間cyberspace內,成為「六館一家」(註一)。這不是純數位理論的問題,而是實際提供數位知識服務的問題。由於傳統上人們的習慣,總是把圖書館視為是文字收藏的單位,數位化之後,人們亦只習慣把圖書館、檔案館、歷史文獻館等傳統上以文字作品為收藏的館,連在一起,尤其在數位化初期,digital archives、digital collection、digital library在某種程度上,三者是相互通用的名詞,但如果加上服務就不盡然相同了。在數位化中後期,則必然會形成更多的匯流。只是目前尚不及於美術館、博物館等。然而這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因為「六館一家」是多媒體數位化下的必然。圖書館在這種風雲際會之下,成為數位六館的自然共同主席,因為只有圖書館完整地走過了一次資訊革命的全部過程,具備了結構化機讀資料MARC的經驗與服務,故對於metadata在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位及網站管理與其服務,也只有圖書館人員較能順利運作。這是圖書館空間宇宙的另一大變換。

另方面,圖書館個體內部的空間,也因為電子圖書館、數位圖書館、網站圖書館、複合圖書館、以及新興的廣域圖書館的成形;使得圖書館的空間受到「物理空間」和「數位空間」的兩種性質的影響,有形和無形的圖書館宇宙空間,產生了內、外實質上的多重變換,而這種變換是屬於成長性和擴大性的。

美國OCLC由俄亥俄學院圖書館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變換成為電腦連線圖書館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則是一種經典性的變換。並非只是改個名稱而已。OCLC由美國一個州內的規模,30年間成為世界性規模的圖書館管理經營,也印證了圖書館宇宙空間的變化。

圖書館宇宙空間的變化管理,決定了一個圖書館的生存之道,也影響了圖書館整體事業的共存之路。「21世紀的圖書館是廣域圖書館」乙文,即是針對此方面的一項具體論述(註三)。
圖書館事業主管人員及圖書館主管,對於圖書館宇宙的體認,將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發展政策、圖書館服務計畫、和圖書館預算分配。

21世紀初葉圖書館的10大變換化管理-1

新世紀新千年的圖書館是資訊機構的主體之一,也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機構。圖書館經過20世紀最後25年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的經驗,正面向新世紀變換化管理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圖書館的社會角色是資料典藏、資訊服務、和知識管理,三位一體的。這個新角色則必須經由完整的圖書館變換化管理來完成。

圖書館變換化管理library transformed management,中文採用「變換」是取其“相對的”意涵。也就是「過去」和「現在」,以及「現在」和「未來」的變換是一種相對。而不是一定的「取代」,譬如說「閱讀」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也會一直存續下去,只是閱讀媒體和閱讀環境有些變換;有的變換多一些,有的變換少一些。
圖書館變換化管理是從圖書館知識媒體的複合管理為核心起點,然後擴散到整個圖書館的各個方面的管理。這和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是由圖書目錄的管理為核心起點,然後擴散到整個圖書館的各方面作業,起始點雖然有所不同,然而其對圖書館的整體事業管理都是具有全面性影響的。筆者在2005年11月由台灣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中國科學院所共同舉辦的「兩岸四地圖書館高峰論壇」提出了「新世紀圖書館的變換化管理及對讀者的創新服務」乙文,蜻蜓點水的點出了21世紀圖書館勢必共同面對的十大變換化,唯不及細述,故本文特予以略微細述,用以共同勉勵及正視圖書館所必須面對的環境變換和構築新的管理模式。筆者認為,圖書館變換化管理估計約可區分為十個大的範疇

我們的前途

我們曾經走過讀書館到圖書館的長久年代,我們經歷了第一次資訊革命後的文獻中心和信息中心時代,我們現在正面向數字/數位圖書館和知識管理中心的時代。這不同的發展階段,即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與知識及知識管理為伍。這種情況不只是在中國,在全球各地都是一樣的,很榮幸的是在第一階段我國擁有二千多年的實務經驗,我們也在第一次資訊革命的中後期努力的追趕世界水平。個人也很樂觀的認為在第二次資訊革命接近公元2010年的成熟年代,我們有機會領航世界性的知識管理。基於三個原因,第一我們自古就是重視知識的民族;第二我們願意投入/投資於知識的取得,自個人學習、家庭支持、社會及國家投入;第三我們擁有雄厚的文化資產及文化水平,這有助於新知識的創新與發展。
英國的大英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在2003年公佈乙份有關大英圖書館對於英國經濟力UK economy直接和間接價值的衡量報告。這項研究是委託劍橋大學財金政策教授Lord Eatwell主持,採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Kenneth Arrow和Robert Solow兩位所用的向量分析方法進行的,這項研究方法也被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OECD組織所採用,因此,其準確性是有公信力的。這項研究報告的結論指出:

Each year the British Library generates value around 4.4 times the level of its public funding.
每年大英國家圖書館可以產出相當約公共投資4.4倍的價值。

這項研究係以2003/04年度為準,該年度大英圖書館BL獲得£83 m,8千3百萬英鎊的資金,而該年BL的產出值為£363 m,即3億6千3百萬英鎊;故投資回報率benefit cost ratio為4.4:1,即4.4倍。
這是一項令人振奮的報告,在傳統上我們均認為圖書館是賠錢及消耗預算的單位,至少考慮到投資回收率的問題。這項學術研究卻帶給人們不同的瞭解程度,誠為可喜可賀。
北歐挪威的奧斯陸大學Oslo University College,在2005年發表了該校博士研究生Svanhild Aabφ的研究報告,該報告係針對「公共圖書館的價值」The value of public libraries進行研究,結論為Cost-benefit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4,亦即投資回報率近1比4倍。美國南部的佛羅里達州政府,曾對該州立圖書館及檔案館State Library & Archives of Florida,進行投資回報研究(Return on Investment Study),以及美國南卡羅萊那州South Carolina State,亦由南卡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針對該州公共圖書館進行投資價值的研究。研究結論均顯示了良好的反應。
根據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研究認為公共圖書館對於生命品質Quality of life、教育、經濟起動economic engine,都有很重要的正面影響。同時研究結論顯示:almost 350% return on the state’s total investment in S. C. public libraries,公共圖書館的回報率約3.5倍。
知識管理工作和「知識」、「知識媒體」、「知識介面」、以及「知識服務」是不可分割的。圖書館或資訊機構是最好的公共知識管理主管單位,圖書館長年以來都是知識天空的女媧,和知識天空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的前途在於我們自己的手腦之中,然而,「創造工作理論、創新工作內容、創作工作認同、創解工作效益」,這「四創」就是我們希望的泉源,也是這門行業的共同前途。

資訊/信息社會三大核心問題

公元1998年,我曾大膽提出:19世紀是建設人類教育的世紀、20世紀是建設人類經濟的世紀、21世紀是建設人類意識的世紀。
經過多年的反覆思考,深深覺得21世紀人類面臨資訊/信息社會的挑戰,首先必須面對三個和「資訊、信息、知識」相關的問題,包括:
1.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2. 資訊差距information gap
3. 知識差異knowledge difference

這三個問題直接攸關著人類的素質培養與提升。這三個問題也是資訊機構/圖書館等提供社會功能及提供各種服務命題時的理論依據與架構。
digital divide的本質是ICT literacies,information gap的本質是source relevance and search,knowledge difference的本質是research and analysis。
數位落差是一個現代的名詞,所代表的是資訊與通訊技術ICT;亦即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表達問題。事實上,人類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有資訊與通訊ICT技術的問題存在,最早時期的書寫符號便是其中之一;書寫符號是資訊/信息取得與識別的基礎;書寫符號也是古代通訊技術。中國古代秦始皇時期,由李斯統一了文字的書寫後,中文的「傳訊作用」一直很穩定。爾雅是中文識字的初本,學習爾雅就是學習中文的傳訊知識。古代人類的資訊符號和資訊通訊是一體的,也是直接的在人群對傳。
第一次資訊革命後的又10年,公元1980年才有中文電腦的誕生,也啟動了現代資訊和通訊技術的里程碑,在「以繁化簡」的近代科技需求下,資訊符號和資訊通訊變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相關技術。近代ICT數位落差於焉開始,更由於第二次資訊革命的影響,資訊和通訊技術更臻精密,故就個人而言,ICT是一種基礎的能力學習,但就社會而言,ICT是否平均與充份,便成為一種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
圖書館不論是對於個人的ICT問題和社會的ICT問題,都能提出相當的貢獻。
資訊差距information gap是資訊來源尋找和取得的問題。古時候只要找到書,就如同找到黃金屋般貴重,也如同找到令人羨慕的佳人一般的欣喜。所以能夠有一本書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我們都知道以「竹子做筆,以沙地代紙」的學習,紙張的發明大部分解決了這個上千百年的問題。書籍的印刷在古代是解決資訊差距information gap的重大進展。第一次資訊革命時,人類在資訊科學上的成就,便是發明了偉大的資料庫database。但是隨著資料庫的蔓生,近代資訊差距隨之而來,於是近代資訊差距是一種如何找到適當的知識/資訊來源和精確查找到的問題。圖書館人員,尤其是圖書館參考工作人員reference libraries,已經有25-30年的經驗來協助人們處理ISAR;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的問題。一次資訊革命高峰時間,解決資訊差距提供適切資訊便成為當時圖書館員的主要專業。當然二次資訊革命所帶來的資訊差距就更為嚴重了,最明顯的問題不是找不到資訊而是資訊太多,多到無法有效的利用。
知識差異既存在於不同的文化之中、不同的語言之中、不同的學識之中、不同的方法之中、以及不同的經驗之中。知識差異是知識學習和知識創新的原動力。不論是基於原始的好奇心、或是反省自身能力的不足、或是追求完美的成就、或是爭取出類拔萃的卓越,再再都使人願意接觸新的知識。新知識的存在因素之一,即是其與一個人的原有知識或現存知識之差異,知識差異度問題就和吃飯問題一樣,是個永遠需要解決的事情,只是對於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不同的程度需要解決。因此,知識差異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情,解決知識差異是學習的目的,創造知識差異是創新的目的。有一天,如果知識沒有差異,那才是人類的最大危機。

資訊機構SWOT

在資訊主義所主導的全球化資訊社會/信息社會下,資訊社會的成長問題將和經濟問題一樣,有其光亮的一面也會有其問題嚴重的一面。資訊/信息的「財富」分配將決定資訊社會是否和諧,資訊社會的最高目標應該是追求全人類的和諧,包括多元文化的包容,多元知識的並存在內。商業性的資訊機構雖然可以提供資訊來源與資訊服務,但是和其他商務化一樣,商業性就具有壟斷性的追求,這將違反多元文化和多元知識的基本社會目的。
圖書館和非營利的資訊機構,是平衡這種商業取向的最重要途徑和必要的途徑。這是資訊機構包括圖書館對於21世紀人類社會的重要責任,而且也有充份的能力來達成。我們可以利用SWOT找出自己的長處與優勢發揮之,這才是21世紀圖書館經營的必然之道。資訊機構可以重視市場機制,但是不可商業化。21世紀資訊機構以企業管理的手段提升競爭力以及提高服務能量是社會生存之道。商業機構的手段也是如此,但其目的是商業利期,而不一定和整個社會的生存之道有關。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點。

新世紀的變換管理

新世紀新千年的圖書館是資訊機構的主體之一,也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機構。圖書館經過20世紀最後25年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的經驗,正面向新世紀變換化管理的時候。
圖書館變換化管理library transformed management,中文採用「變換」是取其“相對的”意涵。也就是「過去」和「現在」,以及「現在」和「未來」的變換是一種相對。而不是一定的「取代」,譬如說「閱讀」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也會一直存續下去,只是閱讀媒體有些變換;有的變換多一些,有的變換少一些。
圖書館變換化管理是從圖書館知識媒體的複合管理為核心起點,然後擴散到整個圖書館的各個方面的管理。這和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是由圖書目錄的管理為核心起點,然後擴散到整個圖書館的各方面作業,起始點雖然有所不同,然而其對圖書館的整體事業管理都是具有全面性影響的。圖書館變換化管理估計約可區分為十個大的範疇:
1. 圖書館宇宙空間的變換管理
自從圖書館自動化進入成熟期,提出了由OPAC;Online Public Access為基調的目錄介面服務開始,圖書館的宇宙空間即產生了相對的變換,那時期的圖書館無牆wallless服務就象徵了圖書館空間領域的擴大。遂網際網路盛行後,全球近50萬個圖書館,在理論上都可以連接在一起,而形成了「全球連館」的圖書館廣擴空間。這是圖書館外在宇宙空間的變換。
圖書館外在宇宙空間的另一個鉅大變化,則在於二次資訊革命後數位的影響,數位化使得原本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地方文化館、史蹟紀念館等在數位空間內,成為「六館一家」。這不是純數位理論的問題,而是實際提供數位知識服務的問題。圖書館在這種風雲際會之下,成為數位六館的自然共同主席,因為只有圖書館走過了一次資訊革命的過程,具備了MARC的經驗與服務,故metadata的管理與服務也只有圖書館人員能順利過運作。這是圖書館空間宇宙的另一大變換。
另方面,圖書館個體內部的空間,也因為電子圖書館、數位圖書館、網站圖書館、複合圖書館、以及新興的廣域圖書館的成形;使得圖書館的空間受到「物理空間」和「數位空間」的兩種性質的影響,使得圖書館的宇宙空間產生了內、外實質上的多重變換,而這種變換是屬於擴大性的。
美國OCLC由俄亥俄學院圖書館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變換成為電腦連線圖書館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則是一種經典性的變換。並非只是改個名稱而已。OCLC由美國一個州內的規模,30年間成為世界性規模的圖書館管理經營,也印證了圖書館宇宙空間的變化。
圖書館宇宙空間的變化管理,決定了一個圖書館的生存之道,也影響了圖書館整體事業的共存之路。
2. 圖書館內涵典藏的變換管理
圖書館是知識媒體公共智慧財的總管理者。
圖書館每每以其收藏為驕傲。圖書館館藏是圖書館的驕傲這是不變的道理,但是現今的圖書館必須將「館藏」調整為「內涵」;傳統概念下的圖書館館藏或典藏,指的是圖書館固定的、列入財產管理的收藏。目前圖書館的內涵典藏則是由「圖書館固定收藏」加上「圖書館非固定收藏」擴大而成的。
圖書館非固定收藏就是圖書館典藏的動產,可以藉由租賃性的方式取後,知識媒體的動產典藏是圖書館內涵典藏的第一個變換,使得傳統的圖書館技術服務產生了大變化。
知識媒體動產典藏大都是數位媒體,動產典藏是一種可變化性的典藏dynamic collection,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屬於使用權的範圍。數位媒體與傳統的物理質材媒體包括紙質的與非紙質的,形成了圖書館的複合典藏,複合典藏是新世紀圖書館典藏的另一個特色。此方面變換管理的最大核心,不在於知識媒體“形”的管理,而是內涵content的管理。
任何一個圖書館都必須設法建立自己的特色典藏,尤其是唯一的特色內涵典藏。也就是單一的知識源unique knowledge source。
3. 圖書館服務方式的變換管理
服務是現代圖書館的生命。歷經第一次資訊革命和第二次資訊革命後的圖書館,其服務方式有很大的變化。新世紀圖書館服務方式最大的創新在於開闢了數位通道digital channel,透過數位通道不但使得原先的圖書館傳統服務包括:1)讀者服務,如圖書借閱、2)參考服務,如文獻遞送、資料庫檢索、3)轉介服務等,能夠加速加快地進行與流通。同時也開創了許多新的服務,例如:電子閱覽室、數位視聽室、e-learning學習教室、圖書館電子報、博客/部落格論壇等等。就服務的基本面而言,至少形成了如下的變化:
(1)物流通道+數位通道
(2)即時服務+追蹤服務
(3)互動服務+群合服務
(4)SDI+on demand in near future讀者隨選訂閱+自動傳遞服務
圖書館服務最大的變化在於個性化服務的受到重視,不論是服務的通道方式,或是服務的不間斷及即時跟進,或是主動積極的互動服務,都是個性化服務的特徵。
4. 圖書館學術研究的變換管理
邁向公共知識管理,以解決數位落差、資訊差距、知識差異等「三差問題」為理論基礎,是圖書館學術研究的根本。
圖書館學術研究最早只在圖書館技術服務方面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萌芽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二次大戰結束後,其重心在圖書分類編目和圖書採訪典藏。第一次資訊革命後,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也隨之擴大了許多,並且深化了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部分,一為對於讀者行為的研究,這種研究肇因於資料庫DB檢索行為的探討;第二為對於文獻生產與知識創新的研究,這種研究起始於文獻計量bibliometrics和文獻分佈如核心期刊的統計分析。至於深化的部分則包括了indexing and abstracting,以及機讀編目MARC的研究。這是第一次資訊革命後,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因素注入圖書館傳統領域後,對於圖書館學術研究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形成了在北美地區所謂的圖書館暨資訊科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這股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也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圖書館研究。
21世紀開始,以德法兩國為主的歐洲國家,則以LID: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為圖書館學術研究的命名。Documentation文獻處理學本身就很有歐洲傳統的圖書館學術味道。在歐洲,LID算是一個新的圖書館研究複合。
自第二次資訊革命開始,圖書館學術研究也產生了相當的變化,惟其本質仍然是一次資訊革命後的延續,現今圖書館學術研究是在LIS和LID的基礎上,加入了下列三方面的研究:
(1) webology+informetrics 網站研究+資訊計量研究
(2) ontology+metadata 知識體系+詮釋資料研究
(3) KDD+seach engine 資料庫知識探索+蒐尋引擎研究
新世紀圖書館學術的研究,簡單而言就是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知識管理技術研究,以及知識管理客戶研究。新世紀圖書館學術研究不論是以LIS,或是以LID為基礎,事實上就是知識管理學,the scien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更精確的說是公共知識管理學,公共知識管理的唯一目的,便是促進知識傳播與知識創新,以及促成整個社會的知識提升與成長。
5. 圖書館讀者市場的變換管理
圖書館讀者市場的具體概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卻是近年來影響圖書館管理的最重要因素。過去圖書館只注意到讀者的需求,尤其是個別讀者的閱讀需求。第一次資訊革命的後期,才有讀者資訊檢索行為的蒐集與瞭解,此亦即讀者對資訊消費的行為研究,這是跨出圖書館讀者市場管理的第一步。新世紀新千年的圖書館在任何一項創新服務的立項時,首先必須要考慮的就是圖書館服務市場,也就是圖書館讀者市場。惟就圖書館讀者市場的管理原則而言,必須兼顧下列幾個相對性的原則為方向:
圖書館的讀者市場包括:
(1) 核心讀者 vs. 潛在讀者
(2) 小眾對象 vs. 大眾對象
(3) 個人讀者 vs. 團體讀者
要談市場管理必然不能忘了「產品」,圖書館的產品就是「各種服務」,圖書館的讀者市場管理和圖書館的服務措施,相互影響,從讀者這端要考慮服務項目、服務成本、服務效益、以及投資圖書館的投資報酬率,這些就是圖書館讀者市場管理的核心問題。
6.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變換途徑
圖書館自古就是知識管理的單位。公元2005年國際圖書館協會暨組織聯盟IFLA在南美阿根廷舉行每年一度的大會。阿根廷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了「我們是世界記憶的管理者」We are managers of the world’s memery.的心聲,向世人說明圖書館工作的重要。事實上,圖書館的工作就是知識管理工作,圖書館員就是知識管理師。
新世紀圖書館在知識管理方向的走向,包括下列3個步驟:
第一步 目錄系統+典藏資源
第二步 context+content
第三步 導航系統+知識基地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進展,不僅是圖書館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也將是人類文明本身的亮麗紀錄。21世紀圖書館知識管理和過去的圖書館知識管理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偏重於對「知識媒體」的整理、排序、和重現。21世紀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則是能量型的知識管理,必須以數學模式的方式,精算出知識的能量,包括:知識的互動性、知識的散佈性、知識的交叉影響性、以及知識的成長或退化曲線等等。
7. 圖書館經營方法的變換因應
圖書館的經營方法建築在圖書館的經營理念之上。新千年圖書館的經營和人類邁入全面化的資訊/信息社會息息相關;一方面在創造一個生氣蓬勃的公眾資訊領域,確保人們能公平的使用資訊,從事教育、科研、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另方面亦需配合提高人們對於資訊社會的信心與信任,減少數位鴻溝與資訊落差的社會現象,使圖書館成為資訊與通訊應用技術ICT的初學中心和演練中心。第三方面則是圖書館經營必須保持社會智財權的衡平和合理化,鼓勵創新創作,提高國民各方面的總產值,加強全球知識的共享與促進發展;國外資訊的輸入以及本土資訊的輸出與發揚,這些都是21世紀圖書館經營的新課題。第四方面提供國人悅讀reading for pleasure的環境;包括傳統閱讀和數位閱讀的雙重環境,複合化的使用圖書館空間是一種必然。
21世紀圖書館和外界單位的關係,則是一種策略聯盟的經營關係。這種策略性的經營包括和其他圖書館或圖書館相類屬性單位之間的合作,譬如讀者參考服務與諮詢服務,資源共建共享的建設與分攤,都應該列入圖書館的正式經營範圍內去,館際合作不再只是禮貌或心存依賴的樣板經營,而是圖書館本身經營的重要部分,1978年作者在「圖書館採訪」乙書中,亦曾提出這個圖書館之間的共同經營問題。
圖書館的策略聯盟經營,尚包括了其他非圖書館領域的經營,譬如圖書館與學術界的聯盟、圖書館與社區發展的聯盟、圖書館與企業的聯盟。因為在「知識活動的周期」中,圖書館是知識生產者與知識消費者之間的中繼站,也是知識的橋樑。若能直接連接著知識上游的生產和知識下游的消費,當然是最好的經營策略。
此外,和具有競爭性的對手,如「數位聯盟」、「Google圖書館」等也必須保持一種平行的關係,俾便各展所長的貢獻社會,既不必避之,更不必拒之。
8. 圖書館人員素質的變換養成
不同時代的圖書館,需要不同的圖書館人員。唯有圖書館員的素質才能保證圖書館工作。近代圖書館發展的三個階段:工業革命、第一次資訊革命、第二次資訊革命,都是圖書館員素質上的重大試煉與轉變。在圖書館進入變換化管理的21世紀,圖書館員素質變化與轉型將決定未來圖書館工作與圖書館事業的前途。
圖書館員除了因應圖書館本身型態,如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等區別外,圖書館員的共通素質是走向全方位化的知識管理工作人員,換句話說,21世紀的圖書館員在職場上的表現,應該和21世紀的足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一樣,那就是全方位化。圖書館員的全方位化至少包括下列6種特徵:
(1) 圖書館員是最適合的知識管理師knowledge manager
(2) 圖書館是最佳的資訊媒合者information broker
(3) 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現代資訊專業information profession
(4) 圖書館員必須懂得圖書館公共行政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5) 圖書館員需要擁有深厚的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包括文字語文素養、媒體識別素養、數位ICT應用的素養。
(6) 圖書館員可以擔任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和數位學習e-learning的輔導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圖書館必須有能力擔任知識管理師。知識管理師的工作就是懂得知識管理系統的作業與操作,以及懂得知識配方。
9. 圖書館教育設計的變換管理
圖書館教育是專業圖書館員的搖籃、教育設計將影響到專業圖書館員的養成與訓練,圖書館教育設計的成功與否,也將決定圖書館事業的前途發展。
圖書館教育設計開始於19世紀後半期的現代圖書館傳統時代,以圖書館的技術服務,包括分類編目、資料採訪、與書庫管理為主,隨後延伸到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包括書籍借還、閱覽與參考、知識推廣等範圍。1970年代開始,因應科技文獻資訊的處理,而進入了自動化,包括機械化和電腦化的資料處理,例如最著名的代表是自動化索引方法automatic indexing,包括KWIC、KWOC、KWAC等成長,這時圖書館教育的設計便進入了「資訊儲存與檢索」ISAR、「圖書館自動化」library automation等新的範疇。第一次資訊革命進入高峰初期的開始,1975年以後全盤性的轉換為所謂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簡稱圖書資訊)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另一方面圖書館教育設計亦著重於「參考服務」的課程訓練與人員培育。
21世紀的圖書館教育設計,必須以新千年人類文明發展的圖書館思維去設計,發揮圖書館四個文明的作用替資訊社會服務,增長全體人類知識為鵠的。其中建立知識基地、發揮公共知識管理、造就知識服務系統網路,則是不可少的設計內涵。因此,圖書館學院教育的設計,得以培養泛圖書館領域;即廣域圖書館領域的行政主管人才CEO、知識主管人才CKO、和資訊主管人才CIO為教學及教育目標,始能符合新千年圖書館變換化管理的需求與需要。
10. 圖書館實務體現的變換表現
21世紀圖書館實務的體現,在於繼續支撐人類文明向前走;無論是知識基地的建立、消費市場的規劃與推動、以及知識傳播與知識創新的投入,都是基於這個目標,更簡單的說,21世紀的圖書館主要實務體現,可以歸納為下列5項:
(1) 圖書館是取得知識的入口。
(2) 圖書館是ICT資訊及訊技術應用的初學暨學習中心。
(3) 圖書館具有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功能。
(4) 圖書館具有提供各種資訊需求的功能。
(5) 圖書館具有文化資產保護的功能。
21世紀圖書館實務體現的表現,以達到「人人使用圖書館、人人依靠圖書館、人人信任圖書館」為實務體現的依歸。實務體現必然是要「返璞歸真」的、切切實實地溶入社會大眾生活之中。新世紀圖書館的實務體現在於協助人類文明渡過教育建設、經濟建設的階段,邁向信息/知識建設的新文明。
圖書館變換化管理是一個逐漸成熟的圖書館管理趨勢,以因應第二次資訊革命所帶出的e-science、e-learning、e-business、e-government,為代表的新資訊環境下,圖書館持續為人類社會所承接下來的知識責任與創新機遇。圖書館變換化管理library transformed management初步是指圖書館在內、外環境交相擠迫下的一種變革、變通、與變新的管理方法與模式。這種方法本身也是變動、精進、持續向前的;這種模式也是隨時間、空間、環境、人力能量、新高科技巧妙運用、客戶實踐等因素而調整為一個滾動中的模式,和第一次資訊革命中圖書館的變革比較起來,圖書館自動化只是由平面式的先從書目製作過程中進行改革,然後才推展到圖書館服務的前台—讀者服務。時處第二次資訊革命的今天,圖書館的變換化管理卻是立體的、內外同時的變革,所以,圖書館變換化管理需要一個滾動和不斷創新的運作模式。

李歐塔的迷思 vs. Google的夢幻

1990年代初,各種資料庫及資料庫系統盛行,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對大學教育發出了「資料庫取代大學」的警語。資料庫的大量知識蘊藏能夠取代「大學」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是「不能」。資料庫系統促使人類的知識流加快,也影響了知識的生產與消費發展。李歐塔在1998年去世,一代大師的擔憂雖然沒有全部成為真實,但是資訊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潮流,確實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大學教育。
21世紀初,Google的強大蒐搜速度,對於知識內容knowledge content的管理帶來了震撼。Google能取代「圖書館」嗎?就資料的蒐尋而言,速度可以解決「量」的問題,這是肯定的。因此,雅虎也推動了開放內容聯盟open content alliance的計畫,兩者均提供了資料蒐尋快速的結果,但是所帶來的成果是利弊各半的。速度解決了「量」的問題,卻也製造了另一個「量」的更大問題。速度所不能解決的「質」的問題,卻也依然明顯的存在著。知識成長或是學術研究,絕不是單單的「數量問題」,「質的問題」更為重要。
Google圖書館計畫自2005年提出以來,由於挾其和美國三所大學圖書館,包括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密西根大學,以及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和最具學術研究資源實力的美國公共圖書館,即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合作,而造成「未成行,先轟動」的聲勢。估計這五所著名的圖書館和Google合作後,其提供書籍資料的能力和範圍包括如下:
1. 哈佛大學(Harvard U.)在計畫的初期將提供40,000本版權已屬於公共領域(public-domain)的書籍。之後可能再追加。哈佛大學圖書館總共有1,500萬冊以上的書籍。
2.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提供成千上百的公共領域書籍,但是最終可能將所有760多萬冊的書籍都進行掃描。
3.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U.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所有館藏的780萬本書籍都會參與這項計畫。其中有些仍然在版權保護期限之內。
4. 英國牛津大學(U. of Oxford,England)將提供所有1990年以前出版的書籍。英國牛津大學總共有650萬本的館藏。
5. 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計畫先期將提供數萬本屬於公共領域版權的書籍。該館館內總共館藏有2,000萬冊圖書。

這項正式名稱為「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ct」,俗稱為Google library project的計畫,當然會帶給圖書館經營者和圖書館使用者很大的衝擊。衝擊的本身似乎包括了「形式」和「本質」兩方面,美國圖書館協會ALA 2005年的會長Michael Gorman,他亦是美國當代的圖書館大師,曾提出「圖書館新的五律」之說,高曼Gorman教授就對於Google圖書館計畫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認為學術研究對如Google之類的搜尋引擎的利用越來越普及,會對學術研究本身造成不好的傷害。高曼的觀點包括:
1. 搜尋引擎就算加入許多圖書館的內容(指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ct),也不會在內容上超越傳統的圖書館;Google只能摘錄少部分受智財權保護的著作,因此較不具價值。
2. 高曼Gorman認為Google並不是在「數位化」書本,他們是把書本「原子化(they’re atomizing them)」,把書本打散為段落與句子,而把內容從可以理解的情境中抽離出來;這對於研究來說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高曼Gorman所提到的是一個形式上的問題,當知識由資訊量化為data,甚至更小的「原子化」後,直接所產生的現象是recall的量化問題,也就是大量的data淹沒了藏在其中的「知識」所造成的危機感。
知識內容的意涵,因其呈現的符號被支離或支解,而形成了知識破絮knowledge fragments,由形式而影響到知識本質的趨向於識別;雖然,這是可以經由學習改造而改變的,但是其過程必然會造成困擾。正如,資料庫的使用對於學術論文的研究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是一樣的,其正面負面影響亦取決於「人」。資料庫的使用,不應影響和沖淡了學術研究的內涵水平。高曼之言,是對於一次資訊革命所帶來影響的經驗法則,不能說不對,但是亦非真理。知識的成長和習慣是有關連性的。
20世紀圖書館學大師雪拉Jesse Shera,針對第一次資訊革命後,資料庫紛紛出籠的時代,指出:
「圖書館員必須含悲搜尋破碎成一千片的真理,他是被人類經驗所割碎的。優秀圖書館員的動機,並非通常所說的愛好圖書,而是愛好真理—無論它在何處以何種方式出現。知識的終極及於智慧,智慧是全面理解真理的力量—圖書館員專業精神即基於此。它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為各色各樣的廣大讀者服務。」「書是實體的物件,...不過我們所關心的並非圖書的物質形式;它可以有許多形狀和各種大小。圖文記載可以是錄音帶、唱片、影片,而仍不失為圖文記載,它是創造者所賦予的物質型態。我們在此所注意的指向,是書之為智性(intellectual)產物,這才是圖書館員主要關注的事。」,在圖書館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圖書館員總是兼愛圖書的外形和圖書的內涵,從版本學、目錄學、到現代的資訊科學,莫不如此。
Shera認為圖書館提供的是知識與真理,並不是書本。而這些知識與真理散落在不同的形體之中。檢索技術的運用無可厚非的需要分析資料的一個個片段,這必須回歸到進行資訊檢索或是資訊組織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使用者能利用資訊而獲得知識。單就技術上批評將書本數位化掃描工作會破壞書籍的完整性,未免太過刻薄;更何況也不會有任何書能代表著完整的知識。個人認為,媒體管理和知識管理是同樣重要的,媒體服務和知識服務也是同等要緊的,這在「21世紀圖書館是廣域圖書館」乙文中,可以明白的表達出來。
平心而論,我們必須同意高曼Gorman的看法。傳統圖書館提供的資訊服務功能在資訊時代,往往被過度低估了。
高曼Gorman其實也呈現了一些圖書館員的看法:
1. A much more efficient way to find books on topics is to use any of the huge union catalogs that exist.
2. Libraries are user-friendly, and we have changed.

顧敏認為,目錄是知識的說明書,目錄系統是知識說明書的集成。目錄系統也是知識內容的介面,書目服務就是知識介面的服務,現代化書目服務是具有穿透性的知識介面服務。
2003年,國際圖聯IFLA在其核心工作core program中,新增了一項名為IFLA-CDNL Alliance for Bibliographic Standards(ICABS)的計畫。這項ICABS計畫是國際圖聯接續原先的數項核心工作包括UBCIM,UAP和UDT,以及和各國國家圖書館館長會議 the Conference of Directors of National Libraries(CDNL)所共同支持的新計畫。
ICABS的重點是在BS的問題;也就是書目標準Bibliographic Standards的問題。根據受委託主持這項計畫的德國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Bibliothek所提的資料,ICABS的工作重點包括:
1. 網站檔案資源
2. 數位典藏
3. 數位基礎架構的技術標準
4. 描述資料模組(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模組)
5. 描述資料編目指南(以ISBDs為基準)

從上述的ICABS國際計畫內容,我們可以充份地瞭解到二次資訊革命所帶來的數位資訊鉅量,正挑戰著名大圖書館的經營,Google圖書館計畫只是一個更大的網路連線資料庫online database而已,並不能破除圖書館服務上的需求,此正如同第一次資訊革命後在1971-1974年間的情形。
我們企盼在國際圖聯IFLA和各國各大圖書館的共同努力之下,能夠早日協助解決這個knowledge fragment的問題,建立學術傳播及研究的新秩序。

資訊機構與圖書館

What ar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are defined as those entities that deliver information-based solutions to a given market. Some commonly used names for these organizations include libraries, information center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units, intranet departments, 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s, conten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others.
-- SLA, 2003

凡是能向需求市場提供各種資訊方案的實際單位都是「資訊機構」,通常是指圖書館、情報中心、以及有競爭力的情報部門、內部網絡單位、知識資源中心、內容管理組織等等。

資訊機構是由五種元素的資源所組成的,包括:
1. 人力資源(人員與組織)
2. 時空資源(時間與空間)
3. 預算資源(計畫預算與執行預算)
4. 系統資源(技術、管理、服務)
5. 市場資源(服務調查、服務內容)

資訊機構可分上、中、下游三個區段運作,上游區段與知識生產者/生產單位銜接、蒐集、匯流知識來源,中游區段以知識計算、知識推論inference、知識加值等系統為主,下游區段則是提出產品服務與形成回饋價值的系統作業。
-- Karl Ku, 2006.6

什麼是圖書館?
以IFLA在2005年11月的說帖而言,21世紀的圖書館主要功能可以歸納為下列5項:
1. 圖書館是取得知識的入口。
2. 圖書館是ICT資訊及資訊技術應用的學習中心。
3. 圖書館具有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功能。
4. 圖書館具有提供各種資訊需求的功能。
5. 圖書館具有文化資產保護的功能。

圖書館是一個透過知識媒體、知識介面、知識基地、知識導航等系統提供服務人類智能素養及促進提升人類素質的機構。圖書館是人類文化教育系統、資訊傳播系統、知識創新系統所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圖書館擔負著資訊社會的實際行動,圖書館更是知識管理中心。
-- Karl Ku, 2006

21世紀資訊機構邁向先進與文明的新服務

在公元2003年至2005年期間,「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簡稱WSIS,分兩階段舉行。第一階段於2003年底在瑞士日內瓦,第二階段於2005年底在北非突尼斯舉行,IFLA代表全球圖書館界提出了「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心臟」libraries @ the hear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以及「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行動」libraries – information society in action的聲音,促使圖書館更能符合新世紀新千年的全球性社會需要。
國際圖聯IFLA,根據挪威、英國、美國所分別提出的研究報告為基礎,為我們提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資料;圖書館的投資回報率為4-6倍。因此,IFLA也籲請各國的各級政府,儘可能的投資圖書館暨資訊服務。
圖書館暨資訊服務,為整體資訊社會貢獻出了有聲有的活動the sound operation of the inclusive Information Society,因此之故,我們可以理解到下列的事情:
1. 投資圖書館暨資訊服務,可視為各國推動資訊社會的重要策略發展、政策施行、與預算分配因素。
2. 投資提升及擴充現存的圖書館網絡,能為民眾與社區爭取到最大公約的利益與好處。
3. 投資改善公共資訊的開放式檢取open access,以及網域結構管理,必然減少資訊檢取的障礙。
4. 投資培育人民的資訊素養及資訊技能,俾從全球化資訊社會中獲得進展與好處。

如眾所周知,圖書館天生是需要合作的。圖書館也深受各國的重視,根據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在公元2005年公佈的資料顯示:
1. 全球圖書館總共提供了超過50萬以上的服務窗口。
2. 全球圖書館的書架總長度有1萬5千公里。
3. 全球圖書館可連結的網際網路資源超過50萬種。
4. 全球圖書館每年提供借還書及文獻遞送服務達1.5兆件次(1.5 trillion)。
5. 全球圖書館每年吸引25億人次使用(2.5 billion)。

中國人常說:「德不孤,必有鄰」,圖書館及資訊服務的工作,以及知識管理工作,均含有相當成份的「德」,圖書館工作是不能完全以資本主義的「公共財」觀點來看待的,因為還有相當重要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和public domain必須要注意到。推動新千年新世紀的資訊機構工作包括現代化圖書館工作,勢必要先衡量一下,我們這行業的價值。

圖書館是信息社會的心臟。
Library @ the hear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圖書館是信息社會實際行動。
Library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action.
-- WSIS 2003-2005
圖書館主管公共知識管理。
Library manages public knowledge.
數位圖書館是知識管理系統的核心。
E-library serves as the co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 Karl Ku, 2006

Library/Information Institute towards a New Frontier and Advance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Digital revolution impacts on knowledge media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t also conducted the moder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navigation system. The trend of library management intends to shift from the library automation to the library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 10 major points of the library transforming is mentioned as the library management 2.0.

望春風組曲的知識饗宴-第22屆國際國會圖書館會議側記

2006年8月16日晚間,大韓民國國會圖書館裴館長在首爾Prima Hotel大飯店的星空大廳sky hall舉行國際國會圖書館韓國會議的正式晚宴,邀請與會的70餘國代表出席。因事先獲知將以貴賓身份入座於首席餐桌,特別盛裝出席。並於餐前雞尾酒時間cocktail time,點了一份平素喜歡的烈酒+Tonic水+2片檸檬薄片的調酒,一路寒暄嘻笑入座定位。餐會在主人韓國裴館長及國際圖書館IFLA國會組主席Donna Scheeder,簡短致詞後,正式開始。隨著雞尾酒時間的氣氛帶動,和入席後悠雅弦樂的感應,各國與會人士忘卻了一整天緊湊會議所帶來的嚴肅與疲勞,大家放開心懷地去瞭解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經驗。
我個人和韓國國會圖書館自1984年的初次訪問開始,便一直保持接觸,例如1984年和該館趙館長達成了出版品交換的共識,1990年和該館金周鳳館長共創了亞太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他是第一、二屆會長,2000年和該館崔館長幾乎達成了定期人員互訪的協定。該館的館刊也至少刊登了筆者1990年和2001年的兩篇論述。在IFLA的會議中,也主動提名該館同仁擔任職務,也許是這些因素,雖然我現在轉任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工作,韓國國會圖書館仍然邀請筆者出席這次大會,並待之如上賓。這和2005年1月,筆者率領立法院現任國會圖書館王館長和許編審出席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8屆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雙年會,各國代表在主辦國印度和澳大利亞代表建議下,一致推舉筆者再度出任會長的情景,均令筆者對於國際禮儀、尊重專業均好生感動,也立誓為這些國際同道甘效微薄之力。至少,鼓舞大眾一起好好工作,提升這個領域的專業與尊嚴。走筆至此,筆者不僅回想起在首爾的3天會議中,泰國、越南、日本、阿富汗、馬來西亞、蒙古等國代表,紛紛與筆者交談,以及流露亞洲情誼的心意,無論在研討會或茶會時間Tea time。
出席國際會議有硬的一面,也有柔軟一面;以這次第22屆國際國會圖書館會議(2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Library and Research for Parliaments,IFLA pre-conference 2006 Seoul,Korea,16-18 August 2006)而言,本會是國際圖聯IFLA正式列入會前會議的許多會議之一,卻是國際圖聯國會圖書館組(Section on Library and Research Services for Parliaments)成員,唯一也是非常集中議題的一次年度會議。
這三天的會議中,前一、兩天完全是地主國展現實力包括地主國對於會議主題的想法、重點看法、和做法。尤其在第一天國會議長主持開幕式後,分由韓國執政黨及反對黨國會議員各發表乙篇專題演講,講述對於國會圖書館及國會幕僚重要性的觀點與論述,襯托出這次主辦單位韓國國會圖書館深獲國會議員倚重和支持的整體印象。間接展現韓國人在外國人面前團結一致、合作無間的形象。至於,主辦單位的簡報及學術專案報告,當然是提供一個進步a progress的專業能力和執行成果的美好觀點。這是主辦國韓國為了國際會議所刻意安排的「硬的一面」,第三天的會議則是安排各國人士輪流上台,抒發國會圖書館與研究服務的專業進展、專業觀點、和專業實務管理,以使各國代表也有表現專業、表現學識、表現本國進步的機會。
如眾所周知,美國國會圖書館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LC擁有800多個研究員,其研究報告常受到世人的注意。該單位的負責人Denial Mulhollan處長受邀擔任第一場的主持人,並由紐西蘭、瑞典、和智利的同道擔任與談人。
在裴館長的歡迎晚宴上,筆者被主辦單位刻意安排坐在這位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服務37年的Denial Mulhollan的鄰座,其他在座者除主人外包括IFLA國會組主席Donna Scheeder、執行秘書Margerate Brunda、以及歐美國會人士,筆者為唯一的亞太地區代表。席間,Denial Mulhollan頻頻向筆者探詢亞洲國家的國會對於外文資訊和外國立法例資料的需求情況,也談到亞洲各國和美國貿易的排名變化、歐亞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及國會研究服務和法律資訊問題,筆者也和Margaret Brunda交換了一些會務問題的看法。正當我提到出發來首爾的當天上午,約見了隨團到訪台灣的Hannah Fischer,向她解釋我對於國會研究服務三段式:preliminary、primary和primciple的看法時,一曲熟悉的樂聲貫入耳朵,那是由源自於台灣新竹區的「望春風」民謠,經過呂泉生先生等改編的「望春風組曲」弦樂奏,剎時一鼓興奮的力量泌入心中,那種愉悅是莫名的飛揚,我邀請整桌貴賓聆聽這首長達10餘分鐘的樂曲。俟全曲演奏完畢,我起立趨前向宴會主人Bae Yong-Soo館長舉杯致謝。主辦單位的細心貼心所展延出來的柔軟實力,包括機場接待、旅館報到、大會Tea Time、影印傳真e-mail服務、以及晚宴中樂曲的安排等等,都達到了令人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在返回台北的飛機上,筆者深深的感覺到出席國際會議不僅僅是一種資訊和知識的生命活力引擎dynamic engine,更是一種感受人類手足情誼的活力引擎。幾天會議下來,不論在硬知識和軟文化方面都有著莫大的體認和吸收,個人也願意向國內外主辦國際會議的機構,致上最深的敬意;由於你們的奉獻,使得人類文明的融洽與提升,充滿希望!

出席新德里亞太圖書館會議節略報告

一、九十四年一月十八日至一月二十二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第八屆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雙年會,本院由前國會圖書館館長,現任教育文化委員會主任秘書顧敏及現職國會圖書館館長王作榮等共同出席。

二、出席本次會議目的為:(一)介紹我國國會圖書館最新發展情況並引介本院新任館長及主要成員;(二)傳承亞太國會圖書館會議及國際圖書館相關交流合作之經驗。

三、會議期間各國代表發表國會圖書館服務之現況,本院王館長於一月二十一日發表論文,極為成功,因此,我國的國家報告獲得大會高度注目與肯定。大會選舉第七屆會長時,地主國印度及澳洲代表提名現任副會長顧敏先生出任,經參加與會十四國代表的支持,當選為會長。大會並決議下次會議於二00六年在紐西蘭國會舉行。

四、本次會議係印度國會承辦之國際性會議,出發之前印度駐台代表處,註明以「中華台北」的模式簽證,進出新德里國際機場獲得外交貴賓禮遇,會議期間以台灣稱謂中華民國。

五、參加本次會議的感想是,國會外交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同心努力。(一)立法院長官的睿智決定使本團無後顧之憂出席是成功首先條件(二)我團三人成行,無論接受該國上下議院接待、大會會議發言及發表國家報告等活動,我團合作無間的表現也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建議是,本院為繼續是項國會外交及國會資訊交流合作的運作,本院顧敏先生榮膺會長應給予支持並在國會圖書館編列相關預算對應。

The Strategic Miss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on KM and K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Strategic Miss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on KM and KN in the New Century

新世紀知識管理與知識領航

新世紀在知識經濟為首的倡議聲中,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將超越二十世紀後期「人口政策」、「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網路全球化」等課題,而躍居首位 。事實上,在倡議知識管理的同時,我們正遇到了第三次的資訊/信息暴脹期。
第一次的資訊/信息暴脹發生在七O年代,因為出版品的大量擴張而引起,在遇到電子計算機進入第四代電腦後,獲得「解決」。第二次的資訊/信息暴脹發生在八O年代中後期,因為全文資料庫/數據庫,文獻影像庫,以及其他數位集成庫的大量湧出而引起,而因為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以及檢索系統之成熟而於九O年代後期,獲得「解決」。目前的第三次資訊/信息暴脹,起因於多媒體Hypermedia的發達,e-mail及電子檔案的大量發送,以及網站網頁資料的遽增,在九O年代末,雖然已發展優質性能的蒐索引擎,入口網站以及導覽系統,但是資訊/信息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的增長速度,使得資訊/信息及知識管理,仍然壓力重重,而不得其「解決」。於是知識的成長量再次嚴重的壓迫著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與知識領航在新千年新世紀的關係,將更為密切。知識 領航工作的系統化、智慧化與全面化,將促使龐大而複雜的人類各種知識系統,在多元多重的運作下,仍然可以有條不絮的尋求出確為所需,而及時取得的知識及信息。換句話說,第三次的資訊暴脹,不可能再像前二次一樣,僅僅依靠硬體/軟件的新發明與成熟發達,而獲得「解決」,必須依賴知識管理本身在系統上的精進,與知識領航在技術上的飛躍,唯有如此相互配合,才能順利「解決」資訊/信息暴脹的問題。這是我們學門所面臨的跨世紀挑戰與使命。
展望未來的十年之間,自動化搜索引擎及智慧型資料庫/數據庫檢索系統,將成為第一代完全以「知識管理」為目標的新領航工具。新世紀的知識管理戰略,亦必須建置三大核心系統,及創新情報網路,組織系統網絡及擴散傳遞網路。

現代化知識領航

公元一九七O年代到一九八O年代的十年中,知識領航的工作起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早期的檢索概念包括逐字索引Concordances、關鍵字索引Keyword Index、組合索引Coordinate Index、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等等,均因為當時電腦處理資料技術的改善,而獲得了實際應用的機會。
各種利用機械處理的索引方法,在技術應用上雖然尚未臻成熟,但很快的就形成了新型的領航工具,例如KWIC、KWOC、KWAC等,這新成果帶動了知識領航的發展,並促使知識領航步入了深度化的途徑。先前傳統的知識領航工具只能帶引領航人員進入到以「資訊/信息媒體物件」為導航的航道上去。主要的標的物則是期刊文章、圖書、唱片等。新型的領航工具則可以帶引領航人員進入更加深入的「資訊/信息」媒體物件內容,兩者比較起來,「資訊/信息媒體物件內容」的領航,顯然能夠更精確的標定所尋找(及領航)的具體知識。因為進入文章內容的領航工具,經過詞彙組織之後,更可以直接取到所需的「知識」。
但是這種具有細緻度的知識領航作業,仍然是屬於單一情報區的知識領航,亦即屬於標定於依各資訊/信息媒體內的知識域區。雖然當時知識領航工作的客觀環境亦已擴張了許多,包括傳統出版品、縮影出版品、簡易資料庫、各種研究報告等。在這個十年之中,另外兩種知識導航的工具,也受到積極的推動,其一為「知識摘要」,其二為「知識濃縮」,均運用電腦處理並自動化製作摘要與文摘。
現代化知識領航應從自動化索引與書目的機械化與電腦化處理開始。比較成熟的自動化索引與書目系統則是在公元一九八Ο年後,個人電腦盛行才有,由於自動化觸動了知識查找與搜尋工具的全面機械化,亦使知識領航工作隨之現代化。二十世紀八Ο年代至九Ο年代的十年,承襲了七Ο年代的發展經驗,使得電腦化書目與索引工作,愈來愈成熟可靠,知識領航也由輔助性computer-assisted,進展到協助交換性computer-aided,再進一步到全面支援性computer-based的功能。同時,更由於運用(1)索引典檢索(2)引文索引技術(3)權威檔詞彙的運用集處理技術,知識導航的工具與工作,又向前進入到一個新境界。當全文檢索及跨資料庫檢索,兩項技術有創新突破時,知識導航實質上進入了多元情報的內涵,公元1987年DIALOG公司宣佈一次檢索one search的政策時,以資料庫/數據庫為領航的建設時期,已經達到了頂峰。 公元一九九O年至二OOO年時,知識領航進入了電腦化及網路領航的時代,由各種傳統資料庫/數據庫,配合入口網站,蒐索引擎,導纜系統所組合成的網路化圖書館與環境,再加上新興多媒體的應用,知識領航不僅在網際網路Internet上奔馳,而且進入了多元多重情報的領航內涵。公元二OOO年起則進入了知識管理領航的新世紀。

現代化知識領航

公元一九七O年代到一九八O年代的十年中,知識領航的工作起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早期的檢索概念包括逐字索引Concordances、關鍵字索引Keyword Index、組合索引Coordinate Index、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等等,均因為當時電腦處理資料技術的改善,而獲得了實際應用的機會。
各種利用機械處理的索引方法,在技術應用上雖然尚未臻成熟,但很快遞就形成了許新型的領航工具,例如KWIC、KWOC、KWAC等,這新成果帶動了知識領航的發展,並促使知識領航步入了深度化的途徑。先前傳統的知識領航工具只能帶引領航人員進入到以「資訊/信息媒體物件」為導航的航道上去。主要的標的物則是期刊文章、圖書、唱片等。新型的領航工具則可以帶引領航人員進入更加深入的「資訊/信息」媒體物件內容,兩者比較起來,「資訊/信息媒體物件內容」的領航,顯然能夠更精確的標定所尋找(及領航)的具體知識。因為進入文章內容的領航工具,經過詞彙組織之後,更可以直接取到所需的「知識」。
但是這種具有細緻度的知識領航作業,仍然是屬於單一情報區的知識領航,亦即屬於標定於依各資訊/信息媒體內的知識域區。雖然當時知識領航工作的客觀環境亦已擴張了許多,包括傳統出版品、縮影出版品、簡易資料庫、各種研究報告等。在這個十年之中,另外兩種知識導航的工具,也受到積極的推動,其一為「知識摘要」,其二為「知識濃縮」,均與運用電腦處理並製作自動化摘要與文摘。



【註解】
註一、顧 敏,「現代圖書館學的理念」,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986(38):3-6
註二、Adeline du Toite,「Developing a framwork for managing knowledge in enterprises」in the Knowledge:Creation,Organization and Use processing of the 62nd Annual Meeting of thw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Oct.31-Nov.4,1999 Washington D.C., p.115-121.

註三、David Owens,「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10(sept./oct.1999):24
註四、「科學技術資料處理」,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1974頁1.

網路、數位與知識管理三種革命

以公元2000年為基準點來看,過去的十年之間在資料處理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為數位/數字革命;另一為網路革命。數位/數字革命使得各種載體Media上的資訊/信息,都可以轉換到另外一種載體上去,例如掃描將紙張上的訊息數位/數字化而輸入電腦中去,報表列印機又可以將電腦磁碟的資料轉為紙張上的訊息/知識,縮影掃描機則可把拍攝再膠捲上的資料轉路到光碟/光盤上去。另外數位革命最成功的地方,在於統合數位資料Data、聲音、影像、動畫等原本分立的載體Media於一種全新的多重載體Hypermedia之上,數位/數字Bit變成了信息/資訊載體的共同基因DNA。數位化的資訊/信息因此迅速擴張,據估計到2000年底時,數位化的訊息將超過其它媒體/載體所承載的各種訊息的總和。
網路革命則使得前十年完成的「點對點或站對站」的通訊分享系統,由原本透過資料庫或資料庫供應系統的體現,所建構成的連線Online知識服務,重新建置於網域服務的環境之中,改變成為「多對多」的資訊/信息傳輸與交換環境,這使得連線知識分享系統,透過應用伺服、介面伺服、網站伺服、電郵伺服等措施躍進成為全面化的知識分享系統,網路革命不但帶給人類通訊方面的鉅大利益,包括各種的通訊功能,都能應用在不同頻寬的網路之上,另方面網路革命也進一步促進了資訊/信息數位化的腳步,據估計到公元2002年時,網路將超過報紙成為新聞的主要來源,因為網路可以同時具有電台播音、電視放映、以及報紙新聞的功能。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年,人類受到數位革命與網路革命順利成功的影響,對於知識管理的核心觀念,又再度的產生了新的調整,這項最新的知識管理核心觀念,包括了(1)以知識擴散為目的的「網路化知識管理」(2)以知識保護為目的「網域化知識管理」以及(3)以國際交流合作為目的「全球化知識」管理。
當然,知識管理的問題,隨著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而變得愈來愈複雜,「知識管理」不再僅是知識管理本身的技術處理問題,雖然知識管理相關的處理技術也不停的在更新與精進,但是只要從「以簡御繁」、「通達無礙」、「管理自如」的方向去思考知識管理的處理技術問題,在週邊資訊技術IT的應用下,可以順利建構出新多功能多視窗易整合的共同作業平台,作業方式、以及共通使用的介面。知識與資訊/信息的本身管理問題,可獲得一項一項的解決。換句話說,人類到二十世紀結束時,知識管理的成熟度基本上已經跳出了應用的層面。
二十一世紀開始,知識管理被注入了生命觀。也就是說知識管理變成一種直接的具有生命力的驅動力量,知識管理早先只是為知識本身服務,對於各行各業所產生的是影響雖然強大但屬間接效應。知識管理注入生命觀後,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被許多行業視為其營運的核心觀念,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經濟」,新經濟又稱知識經濟,係建立在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新型經濟發展條件及新型生產能力之上,並以建立知識/資訊/信息為發展資本,作為下一波的發展力量。因此,知識管理成了一種直接的投產力量。西哲培根原先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所指的知識影響力,變形成了物質般的投產力量,當然數位化知識就更具有投產力量,因為數位知識的流速、流量、流程的精確度,更能建立「知識管理」在生產方面的力量。
知識管理的核心觀念,還有可能做更全方位的界定與調整;除了服務「知識經濟」外,更須服務「知識社會」替人類社會生活的大倫理,建構更完整的妥適性。千禧年的新開始,正逢知識管理上的一大革命。

近代知識管理的發展

知識管理隨著近代印刷術的推廣,資訊媒體的擴散,以及教育普及所引發的個人知識蘊藏量的增加,再加上工業革命後,集體勞動力,以及組織性商業活動的發達,內在和外在雙重知識的量增與質增,促使社會性知識的「創新」、「組織」、與「擴散」形成了一個不停的輪轉現象,而且是擴大化的螺旋狀成長,知識的成長量壓迫著知識管理。近年西方學者對於知識管理的第一個共同認識,便是知識管理KM不是一個新生事務(註二),也非一個新的觀點(註三)這一點是正確的,知識管理真的是自古即有,對於我們圖書資訊 / 情報這個學門而言,知識管理的問題只是愈來愈嚴重與重要罷了。 二次大戰後,由於自工業革命以來各種科技知識的累積,再加上原子能和太空科技競賽所勞動的全面性科技人員總動員,激發了人類強大的知識創新和資訊創量的紀錄。在美國蘇聯兩大集團的帶領下,人類社會在二次戰後的十五年進入資訊/信息開始暴脹的時代,據當時專家估計人類社會於1750年至1900年的一百五十年間,知識總量增加了一倍,1900至1950年的五十年間又增加了一倍,但是1950年至1960年,僅十年間知識總量又增加了一倍。美國在登陸月球的前一年,即公元1968年的統計,該國當年出版六十八萬冊科學書籍,及近一百萬種研究報告(註四)二十世紀60年代研究報告資訊量和出版量的爆增,迫使70年代進入所謂的資訊時代,和產生了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早期的資訊科學純粹是為了處理「知識爆脹」的問題。當時亦有學者在提出「資訊工業」觀念的同時,又提出「知識工業」的觀念,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考普Frinz Machlup所提出的知識工業,包括了以下列的各種事業(註五):1.知識與資訊的複雜—包括報紙、雜誌、書籍、電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2.知識與資訊的傳遞—包括電話、電報、郵政、通訊衛星等。3.知識與資訊的供應—包括圖書館、圖書要目、索引服務、電算機資訊中心、數據儲存庫等。4.資訊製造與維護—硬體生產單位等。5.媒體內容的專業服務—教材設計、電腦計劃等。6.財政、行政、人事方面的支援工作。7.研究與發展的工作—調查、分析等管理作業。8.教育單位的事業。公元1976年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IFLA在韓國的漢城召開全球性研討會,該聯盟會長哈佛威廉斯(Havard Williams)認為「知識工業即資訊工業」。倒是簡單明白的說出了早期的資訊工業和知識工業根本上是一個大觀念的。另外一個更接近於圖書館學觀點,則是來自於柏寧格和亞德金生(Douglas E. Berninger and Burton W. Adkinson)在「國家資訊計畫中公私兩種因子的連鎖反應」一文裡認為,資訊工業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資訊技術工業,另一為資訊製造工業。資訊製造工業的產品包括下列各項:1.學術期刊及學報。2.評論性的期刊。3.通訊稿及新聞雜誌。4.索引及摘要服務。5.縮影出版品。6.資料庫的發展。7.資料庫的充實與外貸。8.選擇性資訊傳播服務。9.對使用人的教育計劃。10.受託性的資訊服務。11.資訊處理交換作業的諮商服務。12.研究與發展的資訊。上述的十二項產品,所涉及的物材均與媒體有關。資訊製造工業就原料與製造過程而言,便是將信息組合在媒體裡,並使其公開化和流通化,西方人稱之為交易化。資訊製造工業的目的是以資訊消費者用品為主,換句話說,資訊製造工業辨是推廣資訊消費的工業,與國計民生、社會活動,有更直接的關係(註六)。從上述二位的說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早期的資訊工業,其重要的一部份是,試圖透過媒體處理的方式,來解決「知識管理」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大陸地區的「信息管理」也可以約略等於現代的「知識管理」;包括實質上和語意上兩方面。在公元1970年以前,人類大社會的知識管理事實上有賴廣義的圖書館界和廣義的出版業,所形成的二個支柱來擔負。圖書館人員則又和各級教師、研究工作者共同擔負起「知識領航」者的社會任務。

知識管理的誕生

知識管理自古即有,古代由於教育不普及,社會發達的速度與程度比較慢,知識對於社會的作用也不夠顯著。印刷術發明之前,文獻資源相對的稀少,仍有知識管理的實例存在,例如我國東漢劉向劉歆父子,奉命依當時社會需求,將當時能夠蒐集到的文獻材料與文獻資源,組織編製成七錄七略 ;把徵集到的文獻分為七個大類,再予以摘記大要,在二千年前這種編製目錄與摘要式的文獻管理 ,就是具體而有效的知識管理。 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知識」一直是重要的推動力。但知識必須透過媒體才能擴散出去,也才能產生力量。「圖書」曾經擔負著記載知識的主要任務,「圖書即象徵為知識」的觀念,也被人們認同了好幾個世紀。在古代的歲月裡「編書」就是重要的知識管理,如司馬遷作史記便是知識管理,石渠閣、天祿閣等藏書閣就是知識管理的單位,而系統化的知識管理,便是編製系統化的大類書;明朝「永樂大典」的編制與清朝「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的編製,都是極為重要的系統化知識管理。若據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先生的研究,在公元1775年以前中國所擁有的書籍,佔世界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換句話說在當時中國擁有的知識佔世界總和一半多。故上述幾項的編書工程,又堪稱為十五世紀和十八世紀世界性的系統化知識管理。

知識領航的應用發展

知識領航出自於知識管理,知識領航也是知識管理的具體服務,透過優良的知識領航,才能展現知識管理的成效,故知識領航也是組織知識管理管理的依各重要部份。
知識領航和知識管理依樣與圖書館這個行業有不結之緣。早期中國的藏書樓和西方中世紀的書院圖書館,以現代的眼光衡量都是依各有秩序的書籍倉庫,既沒有公開的閱覽,也沒有自助式的書目服務,調查書籍的唯一方式辨識請求藏書樓的管理者,亦即知識管理者,代為找出這本書籍,這就是原始的知識領航,這種知識領航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近代公共圖書館開始興盛起,都不曾有太大的變化。這段歷史長流中,中國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有相當重要的以書本形式抄寫的書目出現,一則象徵著中國社會性的知識管理,再則這些書目也可作為知識領航的原始工具。
公元十九世紀後業,近代公共圖書館在歐美各國開始發達,圖書館的管理方式被開始改善,以適應公眾閱讀與公共閱覽的社會需要。首先代表各種知識分類方法的圖書分類法,例如十進分類法等,開始紛紛的提出與研訂,圖書館館藏目錄的編製,也改進成為「卡片式」,俾便靈活的以手工抽換和加入。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不但成熟了我們學們的誕生,以及促進圖書館員的專業訓練。另方面對於「知識領航」工作,也起了一定的系統作用。
譬如圖書分類法把圖書作了學術上的大體安排與序列,也標定了一件圖書文現在分類系統中的定位,這對於當時的知識領航,具有重大的改革意義,使得圖書館中的知識領航不再只依靠個人的記憶,而是有一個客觀的定位標準,這是知識領航從原始階段走向系統化階段的一個重要里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次大戰之後。
公元二十世紀六O年代時,由於出版量及研究報告輛大幅增長,以及嚐試應用當時的電腦新科技,知識導航也從純粹人工式的導航,開始步入現代機械導航。在電子資料處理EDP可以處理文字的時候,資訊/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IR的概念與研究,也同時在進行著。當時的資訊檢索研究包括各種人工的和機械的卡片系統,以利用卡片上的打孔方式,標示或標定卡片上的記載內容與類別,並藉著卡片打孔的檢選功能,達到識別卡片的目的,而達到檢索特定資訊的目的。當時另一種卡片系統則是以詞彙為主,將文獻中所出現的相同詞彙,都紀錄再同一張卡上面,因此要檢索一個複合概念什,可將兩張詞彙卡中,具有共同紀錄的代碼,查找出來,即可獲知檢索到特定目的的資訊。當時人們便意識到在資料儲存的同時,便需要考慮與安排找到資料的檢索方法。換句話說,知識管理和知識領航是併行的。
基本上,二十世紀七O年代以前的知識領航,仍然是人力領航,領航的工具則有賴於圖書館中的傳統參考工具書,包括書目/索引/百科全書/指南等。雖然同世紀的六O年代起在科技資料處理的領域裡,已經有成功的電子化書目性儲存與檢索系統,例如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MEDLARS系統便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也積極研訂馬刻:書目性機讀資料交換格式MARC,但是實用性的機械式儲存與檢索系統,則是七O年代以後的事情。
公元一九七O年代到一九八O年代的十年中,知識領航的工作起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早期的檢索概念包括逐字索引Concordances、關鍵字索引Keywotd Index、組合索引Coordinate Index、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等等,君因為當時電腦處理資料技術的改善,而獲得了實際應用的機會。
各種利用機械處理的索引方法,再技術應用上雖然尚未臻成熟,但很快遞就形成了許新型的領航工具,例如KWIC、KWOC、KWAC等,這新成果帶動了知識領航的發展,並促使知識領航步入了深度化的途徑。先前傳統的知識領航工具只能帶引領航人員進入到以「資訊/信息媒體物件」為導航的航道上去。主要的標的物則是期刊文章、圖書、唱片等。新型的領航工具則可以帶引領航人員進入更加深入的「資訊/信息」媒體物件內容,兩者比較起來,「資訊/信息媒體物件內容」的領航,顯然能夠更精確的標定所尋找(及領航)的具體知識。因為進入文章內容的領航工具,經過詞彙組織之後,更可以直瑱取道所需的「知識」。
但是這種具有係制度的知識領航作業,仍然是屬於單一情報區的知識領航,亦即屬於標定於依各資訊/信息媒體內的知識域區。雖然當時知識領航工作的客觀環境亦已擴張了許多,包括傳統出版品、縮影出版品、簡易資料庫、各種研究報告等。再這個十年之中,另外兩種知識導航的工具,也受到積極的推動,其一為「知識摘要」,其二為「」
註一、顧 敏,「現代圖書館學的理念」,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986(38):3-6
註二、Adeline du Toite,「Developing aframwork for managing knowledge in enterprises」in the Knowledge:Creation,Organization and Use processing of the 62nd Annual Meeting of thw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Oct.31-Nov.4,1999 Washington D.C., p.115-121.註三、「科學技術資料處理」,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1974頁1.
註四、David Owens,「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10(sept./oct.1999):24

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

知識管理是為了解決大量知識,大量訊息/信息的創新、組織與擴散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涉及到知識創新的處理技術,知識組織的管理方法,以及知識擴散的路線與途徑。
關於知識創新的處理技術方面,首先我們都會了解到知識創新後,必有資訊/知識產品的產出,其產品處理的技術關係到資訊作品或產品是否能有充份的運用機會,顯現出來而成為一種可資提供知識 蝦費或資訊消費的成品。
關於知識組織的管理方面,這是直接影響到知識儲存、資訊/信息儲存的問題,其組織的管理方法在於組合知識/資訊/信息,使其成為一個可以分辨的組合體,然後再由這個知識/資訊/信息的組合體中,可以分解出知識體或資訊體,或者二度組合成新的知識體或資訊組合體。知識組織的管理方法可以是一個型的系統,也可以是一個複雜的大型系統群。 關於知識擴散的途徑與路線,是知識管理是否可以再度進入創新循環的重要關鍵。如何發揮知識或新創知識的影響力,和知識擴散的方式與方法,有極大的關係,而知識擴散的方式與方法,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有主觀客觀條件上的必然不同性。知識管理的核心觀念,再近五十年中圍繞著「創新處理技術」、「組織管理方法」、「知識擴散途徑」的不斷快速變化,而產生跳躍式的截然不同改變。從追隨人類工業到緊隨人類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再跳到引領人類進入嶄新的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長期關注知識對社會影響的人士,對於這種急速下的變化,長會產生目驀然回首的膽戰心驚之感;「昨是、今是、明亦是」的高度發展、全面發展和極速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知識管理的觀念與數百年前沒有太大的差別,人工式的文件整理依然佔有相當的重要性 ,但是已經設法開始注重空間上的儲存管理,例如縮影技術Micrographics的發展,創新出許多以壓縮資訊/信息空間的膠捲及膠片媒體,透過知識/信息儲存空間的壓縮管理,達到知識媒體實質空間的管理,而完成「知識管理」的目的。這和傳統圖書館的書庫管理是很近似的,但是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知識管理變化端的開始。
二十世紀七0年代到八O年代的時段裡,電腦技術處理資料開始逐漸成熟,尤其是應用在圖書目錄/索引方面的文字資料處理,取得相當的成就。知識管理的觀念也因為電腦應用技術的成功而產生了重大變化,也就是開始嘗試將信息/資訊,從傳統的媒體中抽離出來,以「化繁為簡」將資訊/信息代碼化。
知識與資訊/信息的外形經過代碼化後,直接送交機械電子資料處理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作徹底的訊息解析。當然知識與資訊/信息的內涵也因其符碼化的關係,被分解開來,而分析到最小的極至,並以「同期所同」的方式,呈標準化加碼Encoding的狀態下,加以儲存起來,等到需要還原時,再用「以簡御繁」的方式組裝起來,即用加碼時同樣的規則,進行還原的解碼Decoding程序,使得知識與資訊/信息重新或從新呈現出肉眼可辨識的狀態。此時期由於進行知識解析與知識還原的工作,也發現從不同的知識體與知識體之間,可以建立起「知識鏈」的關聯性。其簡單的哲理便是「化繁為簡」、「以簡御繁」和「建立關係」。繁簡之間在理論上,再「繁」的知識都可以進入「管理」,而用最「簡」的方式,取得資訊/信息或知識。使得「知識管理」向前邁進一大步。
二十世紀八O年代起開始的十年間,電腦系統和通訊系統,雖然尚未融入一個更大的體系之中,但是電腦系統和電腦系統之間,已經可以透過通訊系統的連結,進行電腦對電腦的資訊/信息傳輸,和電腦對電腦之間的資訊/信息交換,這種科技環境的進步與改變,使得知識管理的概念,又產生了新方向的變化,也就是運用電腦系統連結通訊系統,足以建立起一個跨時空的即時分享系統,早期在七O年代雖然廣播電視等單存的通訊系統,也有即時分享的作用,但是那是單項的資訊/信息傳輸功能,而無法進行即時交換,並儲存的雙邊分享 資訊/信息系統。公元1980-1990年間,電腦和電訊(英文中稱為C&C)的結合,使得即時分享資訊/信息與知識的系統應運而生,例如可以對話可以對談的資料庫及資料庫系統群的組件及應用,因此知識管理跨越時空的服務,美夢成真。
以公元2000年為基準點來看,過去的十年之間在資料處理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為數位/數字革命;另一為網路革命。數位/數字革命使得各種載體Media上的資訊/信息,都可以轉換到另外一種載體上去,例如掃描將紙張上的訊息數位/數字化而輸入電腦中去,報表列印機又可以將電腦磁碟的資料轉戶為紙張上的訊息/知識,縮影掃描機則可把拍攝再膠捲上的資料轉路到光碟/光盤上去。另外數位革命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整合數位Data、聲音、影像、動畫等原本分立的Media於一種全新的多重載體Hypermedia之上,數位/數字Bit變成了信息/資訊載體的共同基因DNA,數位化的資訊/信息迅速擴張,據估計到2000年底時,數位化的訊息將超過其它媒體/載體的各種訊息。
網路革命則使得前十年完成的「點對點或站對站」的通訊分享系統,即透過資料庫或資料庫供應系統,所建構成的連線Online知識服務,改變成為「多對多」的資訊/信息傳輸與交換環境,這使得連線知識分享系統,躍進成為全面化的知識分享系統,網路革命不但貸給人類通訊方面的鉅大利益,包括各種的通訊功能,都能應用在不同頻寬的網路之上,另方面網路革命也進一步促進了資訊/信息數位化的腳步,據估計到公元2002年時,網路將超過報紙成為新聞的主要來源,因為網路可以同時具有電台播音、電視放映以及報紙新聞的功能。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年,人類受到數位革命與網路革命順利成功的影響,對於知識管理的核心觀念,又再度的產生了新的調整,這項新的知識管理核心觀念,又再度的產生了新的調整,這項新的知識管理核心觀念,包括了(1)以知識擴散為目的的「網路化知識」(2)以知識保護為目的「網域化知識」以及(3)以國際交流合作為目的「全球化知識」。
當然,知識管理的問題,隨著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而變得愈來愈複雜,「知識管理」不再僅是知識管理本身的技術處理問題,雖然知識管理相關的處理技術也不停的在更新與精進,但是只要從「以簡御繁」、「通達無礙」、「管理自如」的方向去思考知識管理的處理技術問題,在週邊資訊技術IT的應用下,可以順利建構出新的共同作業平台,作業方式以及共通使用的介面。知識與資訊/信息的本身管理問題,可獲得一項一項的解決。換句話說,人類到二十世紀結束時,知識管理的成熟度基本上已經跳出了應用的層面。
二十一世紀開始,知識管理備註入了生命觀。也就是說知識管理變成一種直接的具有生命力的驅動力量,早先的知識管理只是為知識本身服務,知識對於各行各業所產生的是影響雖然強大,但是事件。知識管理注入生命觀後,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被許多行業視為其營運的核心觀念,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新經濟」,新經濟又稱知識經濟,係建立在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新型經濟發展條件及新型生產能力,並以建立知識/資訊/信息為發展資本,作為下一波的發展力量。因此,知識管理成了一種直接的力量;直接的投產力量。西哲培根原先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所指的知識影響力,則變成了形同物質般的投產力量,當然數位化知識就更有力量了,因為數位知識的流速、流量、流程的精確度,更能建立「知識管理」在這方面的力量。
知識管理的核心觀念,含有可能做更全方位的界定與調整,除了服務「知識經濟」外,更須服務「知識社會」替人類社會生活的大倫理,建構更完整的安適性。

知識管理的誕生與意義

知識管理自古即有,古代由於教育不普及,社會發達的速度與程度比較慢,知識對於社會的作用也不夠顯著,印刷術發明之前,文獻捱廖與文獻資源相對的稀少,既或如此,仍然有知識管理的實例存在,例如我國東漢劉向劉歆父子,奉命依當時社會需求,將當時能夠蒐集道的文獻材料與文獻資源,組織編製成七錄七略 ;把徵集道的文獻分為七個大類,再予以摘記大要,再二千年前這種編製目錄與摘要式的文獻管理 ,就是具體而有效的知識管理。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知識」一直是重要的推動力。知識必須透過媒體才能擴散出去,也才能產生力量。圖書曾經擔負著記載知識的主要任務,圖書即象徵為知識的觀念,也被人們認同了好幾個世紀。在古代的歲月裡「編書」就是重要的知識管理,如司馬遷作史記便是知識管理,藏書閣就是知識管理的單位,而系統化的知識管理,便是編製系統化的大類書;明朝「永樂大典」的編制與清朝「古今圖書集成」與ㄅ「四庫全書」的編製,辨是極為重要的系統化知識管理。若據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先生的研究,在公元1775年以前中國所擁有的書籍,佔世界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故上述幾項的編書工程,又堪稱為十五世紀和時世紀世界性的系統化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隨著近代印刷術的推廣,資訊媒體的擴散,以及教育普及引發的個人知識蘊藏量的增加,和工業革命後,集體勞動力,以及組織性商業活動的發達,內在和外在知識的雙重增量與增加,促使社會性知識的「創新」、「組織」、與「擴散」形成了一個不停的輪轉,而且是擴大化的螺旋狀成長,知識的成長量壓迫住了知識管理。近年西方學者對於知識管理的第一個共同認識,便是知識管理KM不是一個新生事務(註二),也非一個新的觀點(註三)這一點是正確的,知識管理真的是自古即有,對於我們這個學門而言,知識管理的問題只是愈來愈嚴重罷了。
二次大戰後,由於自工業革命以來各種科技知識的累積,再加上原子能和太空科技競賽所勞動的全面性科技人員總動員,激發了人類強大的知識創新和資訊創亮的紀錄。在美國蘇聯兩大集團的帶領下,人類社會再二次戰後的十五年進入資訊/信息開始暴脹的時代,據當時專家估計人類社會於1750年至1900年的一百五十年間,知識總量增加了一倍,1900至1950年的五十年間又增加了一倍,但是1950年至1960年,僅十年間知識總量又增加了一倍。而美國在1968年的統計,該國每年出版六十八萬冊科學書籍,及近一百萬種研究報告(註四)二十世紀60年代研究報告資訊量和出版量的爆增,迫使70年代進入所謂的資訊時代,和產生了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早期的資訊科學純粹是為了處理「知識爆脹」的問題。當時亦有學者再提出「資訊工業」觀念的同時又提出「知識工業」的觀念,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考普Frinz Machlup所提出的知識工業,包括了以下列的各種事業(註五):1.知識與資訊的複雜—包括報紙、雜誌、書籍、電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2.知識與資訊的傳遞—包括電話、電報、郵政、通訊衛星等。3.知識與資訊的供應—包括圖書館、圖書要目、索引服務、電算機資訊中心、數據儲存庫等。4.資訊製造與維護—硬體生產單位等。5.媒體內容的專業服務—教材設計、電腦計劃等。6.財政、行政、人事方面的支援工作。7.研究與發展的工作—調查、分析等管理作業。8.各及教育單位的事業。早期的知識工業,在概念中非常的籠統和模糊,不易掌握。1976年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IFLA在韓國的漢城召開全球性研討會,該聯盟會長哈佛威廉斯認為知識工業即資訊工業。倒是簡單明白的說出了早期的資訊工業和知識工業,根本上是一個大觀念的,換句話說資訊工業是有知識目的的,從馬考普的理論可以印證這觀點,另外一個更接近於圖書館學觀點,則是來自於柏寧格和亞德金生(Douglas E. Berninger and Burton W. Adkinson)再「國家資訊計劃中公私兩種因子的連鎖反應」一文裡認為,資訊製造工業的產品包括下列各項:1.學術期刊及學報。2.評論性的期刊。3.通訊搞及新聞雜誌。4.索引及摘要服務。5.縮影出版品。6.資料庫的發展。7.資料庫的充實與外貸。8.選擇性資訊傳播服務。9.對使用人的教育計劃。10.受託性的資訊服務。11.資訊處理交換作業的諮商服務。12.研究與發展的資訊。上述的十二項產品,所涉及的物材均與媒體有關。資訊製造工業就原料與製造過程而言,便是將信息組合在媒體裡,並使其公開化和流通化,西方人稱之為交易化。
資訊製造工業的目的是以資訊消費者用品為主,換句話說,資訊製造工業辨是推廣資訊消費的工業,與國計民生、社會活動,有更直接的關係。從上述二位的說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早期的資訊工業,其重要的一部份是,試圖透過媒體處理的方式,來解決「知識管理」的問題。在公元1970年以前,人類大社會的知識管理則有依賴廣義的圖書館和廣義的出版業所形成的二個支柱。圖書館原則又和各及教師、研究工作者共同擔負起「知識領航」者的社會任務。
自公元1970年起,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同意「知識」和元素性資料Data及資訊Information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幾乎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廣域領域內。也有些學者則提出知識與智慧Wisdom有關,這也是極為正確的。每個人須要運用智能,才能把「公共知識」轉化成為「個人知識」,同時也須要運用智能,才能創新出新的知識。圖書館的知識管理主要是屬於公共知識的管理,公共知識是個人知識的燃料與能源,個人需要消費公共知識,才能組建自己的知識和創新知識。
知識管理的意義,簡單的說便是在一定的環境之下解決大量資訊/信息所帶來的創新、組織與擴散的方法。因此,可以有個人的知識管理,公司/企業團體的知識管理,社會的知識管理等不同的面向與範圍。

知識管理與知識領航

圖書館學基本上是一種研究知識成長的學問,不同時代的圖書館,融合了各種不同因素的研究,但是總目標是在於知識的成長(註一)。我們學門與知識管理有不可解除的關係,早年以圖書象徵知識的年代裡,圖書館自然就是知識管理的單位。一般學者認為:圖書館是一個蒐集、整理、組織、儲存、流通或運用資料的機構單位。一般學者也都認為:電腦是一個蒐集、處理、組織、儲存、運用資料的措施。 公元1970年代電腦應用興起後,形成了以「資料」Data和「資訊」Information象徵「知識」的年代,以圖書為主的傳統圖書館似乎是失落了許多,而必須向「資訊」或信息去靠攏,進行努力的掙扎與整合,取得了圖書館與資訊Library and Information 或者中文簡稱為「圖書資訊」這個和平共存的名字。但是誤解始終是困擾著這個學們。電腦這個名詞太有魅力,懂電腦和不懂電腦的人把所有的資訊意涵都納入了「電腦」,最後社會大眾中不少人把「資訊」等同為「電腦」,因此造就了許多說不清理還亂的困擾,大陸地區把Information稱為情報或信息,雖脫離了和電腦的糾葛,但是情報和信息都是轉借的名稱,不若資訊是一個創新的名詞,借用的名稱亦有他包袱上的限制和侷限性。直到網路的出現與迅速的廣泛應用,包括Internet、Intranet等,資訊這個名詞才從「電腦」中解放出來,「資訊」恢復了七十年代初期和「資料」Data及「知識」Knowledge為伍的身份與生活。新時代的知識管理,更使得元素性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和知識站在一條線上,一起透過人的智慧,營造初一個新的局面。
另方面就我們學門而言,知識管理的績效在於知識領航工作的績效,知識管理的觀念一直再變,從公元 1960年至二十世紀結束時期的鉅大與劇烈演變,使得知識管理的核心觀念,不再只是為了處理「知識管理」本身的問題,而是注入社會生命的新意涵,因此,知識領航的功能也更加的擴大,不再只是如傳統圖書館中替讀者找到他們所需要的資訊/信息而已,而是直接對於知識創新、知識組織、知識擴散這三個知識管理的核心面作出貢獻。知識領航的數量統計、精確分析與整體成效,將成為知識管理的一種經驗:藉以調整管理策略,知識領航也將成為我們學門從業人員的專業指標,換句話說,受過我們學們的專業人員,必然要能擔任某一個知識領域內的知識領航工作。更清楚的說,知識管理是我們學們整體應用在事業集團的使命,知識領航是我們學們展現為知識管理所做的具體知識傳播服務,並且由從業人員的學門訓練方能見到成效,屬於個別性的工作使命,加上綜合性的服務使命。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顧 敏 圖書資訊專業簡歷

個人資料:
姓名:顧 敏
性別:男
聯絡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一號
e-mail:ly20003@ly.gov.tw
電話:886-2-2358-5601
學歷:美國芝加哥多明尼克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

現任: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主任秘書
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資訊應用發展協會知識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經歷:
1. 1977-1980年 中國圖書館學會總幹事。
2. 1980-1981年 參與早期中文資訊碼的制定會議,計十四次。
3. 1981-1993年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兼任教職。
4. 1982-1984年 擔任中文機讀格式MARC第一代研究員。
5. 1983-1992年 擔任立法院圖書資料室主任,1985年創設法律資訊中心,1986年創設電腦處理中心。
6. 1985-1989年 擔任「立法院資訊及研究服務發展計畫」四年計畫主持人,此項計畫為國際合作計畫,由美國亞洲協會贊助,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合作。完成全球首創的中文全文法律資料庫及法律沿革資料庫。
7. 1987年    出席第一屆新資訊技術國際研討會,發表「多元詞彙與索引系統在中文法律全文檢索系統上的應用」,提出中英文資料庫索引系統在理論上的不同點,獲得國際重視。
8. 1990年    舉辦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台北國際會議,以「立法電腦化應用」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Legislation為大會主題,會期二天,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計十四個國家派員出席。
9. 1990-1998年 擔任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副會長(1990-1993年)、會長(1993-1998年),在會長任內曾代表APLAP二十八個會員國簽署1994年泰國曼谷、1996年澳洲坎培拉、1998年菲律賓馬尼拉三次大會會議各國聯合公報,籲請亞太各國提昇國會圖書館事業,引起重視,亦創下國際圖書館會議簽署聯合會議公報的例子。
10. 1991-1992年 擔任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SIS Taipei Chapter)台北分會會長。
11. 1992-1999年 擔任立法院秘書處處長,督導立法院辦公室自動化、檔案管理建置、議場電子表決系統、公報電子排版系統等中文資訊應用系統。
12. 1992-1998年 參與國科會資訊方面專題研究計畫四項:
(1) 1992.07至1993.06 「立法委員與立法政策資訊運用之研究」
(2) 1992.12至1993.11 「建構『形象研究』預測模式的研究—從科技整合的角度探討以資訊系統預測選情的效果」
(3) 1995.08至1996.07 「建立調查決策資訊系統:從『適域性』角度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4) 1997.08至1998.07 「國會對施政追蹤主管資訊系統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13. 1993-1997年 當選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常務委員。並於1993年西班牙馬德里國會組研討會中,提出建立多國語文的Thesaurus,供不同語文資訊系統之用。
14. 1998-2004年 當選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國會圖書館事業推廣暨人員教育委員會主席。
15. 1999-2000年 當選第五屆中華民國資訊應用發展協會會長、第六屆中華民國資訊應用發展協會理事長,向政府提出2000-2010年資訊力發展等策略。
16. 1999-2004年 擔任立法院國會圖書館館長,規劃執行轉型中的國會圖書館,親自培訓圖書館簡任職高階館員十餘人次。
17. 2001年    出席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波士頓會議,發表「網站圖書館暨其服務」,深獲各國代表好評。
18. 2001-2004年 發展完成全球首創的e-news中文新聞知識管理系統。將國內二十三家新聞數位資料,應用資料倉儲及data mining技術,提供三度空間的資訊服務。
19. 2002-2004年 當選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執行委員及亞太地區副會長。
20. 2003-2004年 當選第七屆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ILCA)理事長。
21. 2003-2007年 第二度當選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常務委員。
22. 2005-2007年 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第八任會長。

其他經歷:
1. 擔任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資訊顧問暨資訊及通訊技術委員會委員,協助完成該局行政管理系統六年計畫,以及相關資訊技術及通訊標準規格審訂作業。
2. 擔任行政院研考會政府資訊網GSN發展委員會委員 二年。
3. 教育部國立中央圖書館資訊顧問(楊崇森館長三年、曾濟群館長一年)。
4. 曾擔任各政府機關資訊計畫案審查委員。
5. 曾代表我國出席多項國際會議:並發表論文報告,包括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1992年印度新德里、1996年中國北京、1999年泰國曼谷、2001年美國波士頓會議,以及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 1998年菲律賓馬尼拉、2000年日本東京、2002年土耳其安卡拉等、2005年印度新德里。

獲獎榮譽:
1. 1985年 獲頒中華民國政府特優公務人員獎章。
2. 1990年 因研發中文全文資料庫的成果,在芝加哥獲得華美圖書館協會(CALA)頒發傑出貢獻獎。
3. 1998年 於菲律賓馬尼拉榮獲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APLAP傑出貢獻獎。

主編刊物:
1. 主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三年。
2. 主編「縮影研究」季刊 三年。
3. 主編「亞太地區國會圖書館協會通訊」(英文),計十二期。
4. 主編「立法院院聞月刊」 九年。
5. 主編「科技簡訊」資料科學篇 二年。

著作:
1. 專書部份:圖書館學探討(楓城)、現代圖書館學探討(學生)、圖書館探訪學(學生)、縮影技術學(技術引介社)、網站圖書館(揚智)、從傳統到數位圖書館(文華)。
2. 論文部份:約一百餘篇。

Parliamentary Librarianship progress at the Beginning in New Millennium

The Website Library and its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 Dissemination Services:A Case Study
Karl Min Ku
(Director, Parliamentary Library Legislative Yuan Taipei)

August 21, 2001 Boston USA
Parliamentary Librarianship progress at the Beginning in New Millennium

•New IT Application Makes a Difference
•Comparative Studi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e.g. IFLA, APLAP)
•Popular Value of Knowledge Necessities
•More Human Beings, More Mature Politics, & More PL Development
Main Goals of the Parliamentary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
•Democratic Memory
•Information Freedom and Acc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Parliament
What is the Website Library ?

•The Website Library is a New Pattern Library.
•The Website Library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 of the Hybrid Library System.
•The Website Library is Based on
–Electronic Collection Online
–Electronic Client Service
The Website Library in the Hybrid Library System

•Collection
–E-Collection
lOnline
lOffline
–Non-Electronic Collections
lBooks
lJournals
lMicroforms
lManuscript



•Service
–QA
–SDI
–ISAR
–Internet Portal
The Website Library in the Hybrid Library System II

•Collection
–E-Collection
Online Only



•Service
–E-QA
lReference
lReader
lReferral
–E-SDI
lSubject on Demand at Large
–ISAR
–Internet Por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Library Profession 1960-2010

Principal Media in Library Collections, 1960-2010

The Website Library may Consists with Five Content Domains

•The Browsing Zone
•The Searching Zone
•The Dissemination Zone
•The Reference Zone
•The Leisure Zone
Content Domain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ebsite Library-I
Content Domain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ebsite Library-II
The Website Library ContentsThe Browsing Zone
•Characteristic
–Static Materials(posting)
–Browsing
–Low Interactive
–Audience: Entire Network
–No Subscription
–No Participation
The Browsing Zone
Including :
•Official Documents and Bulletin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Newest Laws Passed by the Legislative Yuan
–Introductions of Legislators
•Information Packages Compiled by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Foreign Laws Introduction
–Information Packag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on Recent Acquisitions


Website Library ContentsThe Searching Zone
•Characteristic
–Cumulative Materials(DB)
–Searching
–High Interactive
–Audience Partial Net/IP
–Partial Subscription
–No Participation
The Searching Zone
Including :
•The Chinese Database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s Activities Developed by the Library Since 1985(9 Databases)
•Chinese Commercial Databases (20 Databases)
•Non-Chinese Commercial Databases (Mainly in English, 22 DB Systems)
9 Chinese Database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Member’s Statements Record System
•Member’s Sponsored Bills System
•Law & Regulations System
•Law System
•Interpellation System
•Proceeding System
•News System
•Hot Event System
•Literature System
Non-Chinese Commercial Databases
•Lexis-Nexis
•Dialog
•EBSCO Host
•EIU
•Know Europe
•Congressional Universe
•OCLC FirstSearch Facts on File
•Gale Legal Trac
……………………

Website Library Contents The Dissemination Zone
•Characteristic
–Current Materials
–On-demand
–Both Interactive & Automatic
–Audience: IP Address Only
–Subscription
–Participation
The Dissemination Zone
Including :
•PL Express--Current Awareness and Instant Information Service
•Member’s Relevant News Delivery
•Hot Topic
Website Library Contents The Reference Zon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ve Materials
–Guide
–Interactive:Crossing Through Only
–Audience:Entire Network
–No Subscription
–No Participation
The Reference Zone
Including :
•A Website Catalogue by Classification or by Subject
•An Index of all Web Pages in the Website
•A Website Analysis and Usage Evaluation
•A Detailed Website Contents Guide
Website Library Contents The Leisure Zone
•Characteristics
–Materials for Pleasure
–Browsing
–Interactive
–Audience:Entire Network
–Subscription:Sometimes
–Participation
The Leisure Zone
•Art
•Film
•Humor
•Literature
•Travel
•Music
•Daily Life
•Comics
Art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Homepage
Film —The Website Introduces Current Movie
Travel —Yushan National Park’s Homepage
Music —ROCK Music’s Homepage

Dissemin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arliamentary Website Library
•A Chinese E-paper for Library Clients
•Multilingual Legislative Awareness
•Library E-mail Distribution Service for Press Clippings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n Demand
•Su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Packages
Dissemination Service IE-paper for Library Clients (part 1)

•E-paper
–Current Information Delivery Service.
–Daily Electronic Newspaper Published by PL and Distributed to the Library Clients.
–Beginning on July 1, 2000, it had been publishing 281 issues to August 20, 2001.

Dissemination Service IIE-paper for Library Clients (part 2)
•E-paper Columns :
–Daily Legislative News
–The Latest Laws
–Legislative Summaries
–A Record of General Policy Questions (Interpellations) to the Government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A Parliamentary Forum
–The Committee Reports
–A Report from our International Legislative Awareness Service

Dissemination Service II Multilingual Legislative Awareness
•Awareness
–A Daily International Report Service
–A Chinese Edition of Legislative News from Various Sources
–Originally Appeared in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Germany, Spain, Russian Languages
–Including 11 Countries of Law-making Results or the Status of Legislative at Least. And More Legislative Trends Around the World.
–Basically, an abstract translation service, but it could provide full-text service in original languages .
Dissemination Service IIILibrary E-mail Distribution Service
•Distribution
–A Personal Relevant News Service
–Press Clippings from the 16 Local Chinese or English Newspapers.
–Through the Legislative Yuan News System to Process It.
–Automatically emailes to each Legislator’s Individual E-mail Box at 10pm Daily.
Dissemination Service IV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n Demand (part 1)
•On-demand
–An Information Order Online and SDI Service
–Subscribing the items by our LEGISIS Thesaurus
–Through the LA II System to Process It
–Need a Constructing Research Profile
Dissemination Service IV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n Demand (part 2)
•On-demand
–Under the keyword or keywords of the profile, all relevant information will compile automatically from the following systems:
lBook(WPAC System)
lJournal(Literature System)
lNews(News System)
lLaw(Law System)
…………………..
Dissemination Service V Su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Packages
•Knowledge Package
–A Subset of Each Subject Service
–A Comprehensive Online Collection Service
–A Primary Research Source Which Compiled by Professional Librarian.
–For Direct Reference or Future Research.

Digital DB Impacts on Library Management and Client Services

•Quantity : Knowledge Media
•Quality : Knowledge Organ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Database Colle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Database Collections, 1960-2010
Toward New Decade for the Website Library

•Knowledge Databases
–Learning Systems
–Knowledge Systems
–Intelligent Expert Systems
Conclusion I
•The Website Digital Library Was Started
in 1999.
•The Website Digital Library is Becoming the Core of the Library.
•The Website Digital Library Will Be Keeping Pace with Our Electronic Future.
The Website Digital Library– the Core of the Library
Conclusion II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人類智能發展的系統鏈

圖書館學、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所涵括的內容和範圍,都是人類求生存、求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這三者之間,是一種智能與知識成長的「一線鏈」,分佈在這一線鏈上的四個因素包括元素性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這四個因素在一線鏈中呈現對應和對角關係的排列、循環、對流和延伸。最初和最原始的因素是data,向上對角延伸出資訊和信息information,再對流和對角延伸出知識knowledge,最後循環對流出最終的,也是最不可確定的智慧。
人類的知識系統在腦部運動中,受著好奇、激勵、壓力等心理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的識別、認知、溝通、傳播、創意(異想)的生理內部行為。這一系列以腦部為主的活動包括著知識記憶體、資訊傳輸體、和智慧創新體,腦部運動就是一個完成的知識系統的運作,分析起來包括了對於data、information、knowledge、和wisdom四個鏈點的各種對流。從最基本的元素性資料data的識別開始,包括書寫的graphic data、聲音的voice、圖像的picture、以及混合化的data。再組織成為各種資訊和信息,再延伸理解與瞭解的過程,變換為各種知識。知識在知識經驗和知識框架context之中,進行各種對流和銜接connecting,便有機會創新出新的想法、新的步驟、新的組合、新的想像、新的圓融,這便是智慧wisdom。







Knowledge 知識
Information 資訊
Data 元素性資料
Wisdom 智慧
過去
未來
人類智能發展的一線鏈

解剖人類智能發展的系統鏈,可以清楚地瞭解,元素性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和智慧wisdom是在一線之上的。人類、人的群體,的知識系統則是建立在個人共同腦部活動的經驗之上,也就是建立在人類可以共同傳播與分享的知識記憶體之上。自上古的岩石璧畫、文字書寫紀錄、到中世紀以來的各種印刷刊物、以及21世紀的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s。人類集體的知識及智慧成長都是依靠各個不同文明階段的資訊及通訊技術ICT來輔助,或加強完成的。這就是形成圖書館學、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科學的原因。
以時間因素的角度而言,進步到數位時代的今天,人類智能發展的一線鏈,只有知識與智慧是向未來發展的,資訊和元素性資料data是過去的;過去的紀錄。當然,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時間在人的腦中將知識與智慧的一線鏈,分割為已知的過去經驗和未來的新知。
過去的總是有限,未來的一定是無限。人類過去的知識、資訊,總可以化成元素性資料data,人類一分鐘以前的知識和資訊,也可以化成為data,設若以元素性資料data為軸點,取Y軸代表知識銜接度,取x軸代表知識的理解度。









y
x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
wisdom
X1
X2
X3
X4
銜接部分Y2
組成部分Y3
融入部分Y4
彙集部分Y1
X 知識理解度
Y 知識銜接度
智慧銜接度和知識理解度示意圖

從元素性資料data向智慧因素,去銜接知識,我們可以發現data的知識銜接度在於彙集gather各個部分的data Y1;資訊對於知識的銜接作用則在於連結各個data的部分,使得data變成有意義、能理解Y2;知識則是將各種資訊/信息組織起來,組成一個系統Y3;智慧則是可以將想法投入,融入知識體系之中形成Y4。所以,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知識銜接度,必然是Y1+Y2+Y3+Y4的總合。知識銜接度愈高愈密的人,愈有智慧。
若以元素性資料data向智慧發展的X軸橫向延伸,我們可以發現元素性資料data就是各種事件fact原始點X1,data的排列與組合可以形成意義,在語意上形成一種理解關係,這便是資訊和信息的程度X2,資訊和信息能使人推向一種知識模組,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進而建立起一個自我的知識系統X3,智慧則是將各種知識系統,包括自己的知識系統,整理出頭緒。








y
x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
wisdom
X1
X2
X3
X4
Y2
Y3
Y4
Y1
知識理解度
Z1 ICT技術系統
Z2 索引組織技術系統
Z3 瞭解體悟情境系統
Z4 超覺超識
Z軸貫穿一線鏈 示意圖
這個整理出來的頭緒,便是知識原則knowledge principles,或者稱為知識大柱knowledge pillar,倚之「舉一反三」,或者是「頓悟創新」。創新絕非憑空而來,而是一種對於知識原則融入,且真正領悟的情境後,所反映回射出的觀點、想法、和思考。
當知識銜接度由Y1、Y2、Y3、Y4不斷上升的同時,知識的理解度也會同時的延展,從過去經驗中的data去研究、吸收、實作、到資訊和知識之間的互相碰撞,並且產生反應,形成個自的知識體。這就是知識理解度的展延性發展,邁向智慧創作的方向。知識經濟就希望,透過這種知識銜接和知識理解度,產出具有市場意義的新知識、新智慧。
data是一切資訊和信息的組成元素,也是一切知識的原始性元素,更是人類一切智慧所表達時的符號或訊號。由data為起點的Y軸,逐步上升時,便能產生資訊的組織度和知識的銜接度,在Y1的階段為機械性,在Y2的階段最為複雜性complex,在Y3的階段最為抽象性。由data為起點的X軸,向側延伸時,便能產生資訊的瞭解度和意義度,以及知識的認知度和體系程度。在X1階段,賦予明確的代表性意義,在X2階段,組合成被理解的邏輯和體系,形成具體的知識內容,在X3階段,抽離知識菁華,融入個人思想的模式中組建成隱藏性的知識內蘊藏量,這是X軸線的成長。
X軸線和Y軸線的成長,都受到在兩者之間的Z軸線影響。Z軸線亦由data為起點。由data為起點,能夠直接穿透資訊/信息,到達知識成果,最終匯聚成智慧的「一線鏈」則是一個技術性的Z軸。這個Z軸在元素性資料data和資訊信息之間的Z1段,主要是依靠「資訊通訊技術系統」ICT System。當其進入資訊/信息和知識之間的Z2段落時,便需依靠「索引組織技術系統」indexing and context system。
在知識增長的一線鏈的後段,由知識邁向智慧段,則是依靠人腦最神妙的理解與體悟系統,那是一種經驗法則加上推測inference把握的擴張,最終成為「智通圓滿」的境地。但是,一線鏈的每一個段落之間,都會不斷的來回、又來回的產生對角迴流。Z1段的對角鏈;亦即元素性資料data和資訊/信息information之間的各種運作關係,便是資訊科學最原始、最傳統的理論範圍,技術實驗、和系統應用。從電子資料處理DEP,到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再到資訊檢索IR系統,耗費了資訊科學和資訊工程30年以上的時間。
在二次資訊革命後,元素性資料data包括了書寫資料graphic data、聲音資料voice data、圖像資料picture data、多媒體hypermedia等,使得傳統的資訊科學由data轉換成資訊information,或是由資訊轉化提煉成元素性資料的過程(如設定indexing key),更加多彩多姿。
傳統的資訊科學就是在Y1+Z1+X1範圍中活動的學科,以資訊通訊技術ICT系統為data和information之間的對角鏈。隨著data在e化時代的數量成千倍的增長,從KB、MB、GB、TB、PB、EB、ZB、YB的速度和量度發展,資訊information也被要求更能「語意化」,更能可讀性和直接可理解性。資訊科學試圖由一線鏈中data、information、直衝knowledge,而形成一個泛資訊科學,亦即資訊科學II。資訊科學II直接企盼和知識管理直接接頭。這是資訊科學興起研究廣域詮釋資料metadata,和知識分類概念ontology的根本原因,因為沒有廣域資料metadata、連廣域檢索metasearch都辦不到,惶論其他。任何一門學科可以擴張固然是很好的,把守該學科的根本精神,卻是更要緊的。在如銀河星際般的網路宇宙中,如何將各種網路上的元素性資料data,加以組建成系統化的information on ready待用資訊,則更是資訊科學對於人類的重要貢獻。
網格Grid計算,對於網路宇宙中的數位銀河小星際,會起到早年對於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的起步作用。這新一世代的data和information的對角鏈,正待開發,更待應用。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
wisdom
資訊科學II
知識管理II
知識管理
資訊科學
資訊科學和資訊學II,知識管理和知識管理II
的不同空間與重疊領域 示意圖

在知識管理方面,知識管理的對角鏈是由知識為起點。知識經過人腦神秘的體悟系統將知識轉換成智慧財,以及由智慧財轉化成知識,其中能產生經濟生產效應者,便是智慧財性質的智慧,無直接經濟生產者,便是純智慧。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基點,向上向高攀入智慧之境,在「仿腦系統」正式誕生之前,這應該是很困難的,因為人工智慧AI和專家系統ES在資訊科學家於1980年代開始研究,迄無可真正應用者,除了以「機械人做機械事」的成就之外。因此,知識管理若是下探「資訊」information的領域,循著「索引和組織系統」的路徑去探索;正合資訊科學上探「知識」knowledge的領域;亦是循著前述的索引和知識組織系統的路徑。因此之故,資訊科學擴大後的資訊科學II,和知識管理擴大後的知識管理II,有了一個形式上的重疊區。就知識管理優勢的角度而言,這是知識內容與知識框架knowledge content and knowledge context;就資訊科學仰視的角度而言,這是廣域資料metadata和知識概念系統是否可以做為資料處理data processing和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系統化和網路化問題。
這一塊資訊科學II和知識管理II重疊的域區,所涉及的是知識媒體、知識通路、知識介面、和知識內容的問題。這個區塊原本是圖書館學的傳統範疇,在人工時代如圖書、借閱、目錄、考訂版本等便有這方面的具體功能與作用。在第一次資訊革命後的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時代,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幫助了資訊科學由data向information上探,因而形成「圖書資訊學」或「資訊圖書館學」的圖書館新局面。但是在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時代,圖書館學並沒有進行必要的盤整,而是被資訊系統拖著走,甚至是走到那裡算那裡。圖書館的主體性在第一次資訊革命時,因為資訊系統的向上延伸與發展,導致圖書館學在累積典藏、介面服務、人際對角知識服務等方面,便漸漸流失。逮第二次資訊革命的數位化時代,圖書館界的不能即時適應和慢半拍,甚至食古不化的概念,導致圖書館有徹底被犧牲而不自知的境地。這個原因即在於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二種板塊上下擠壓,或者說是該種板塊上探下延的結果,窒息了圖書館和圖書館學原有的空間。許多圖書館學者出身的人士,本身並未察覺這項危機。圖書館學的基本價值是在人類智能三位一體系統鏈的Z軸線上,占著了中間段的Z2位置。兩端的其中一端接合著數位科技下的ICT資訊通訊技術系統Z1,另一端銜接人類生理作用的瞭解與體悟系統Z3。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
wisdom
Z2
Z1
Z3
Z
資訊系統
圖書館
知識管理
傳統的一線鏈及三個領域

圖書館學占著Z軸線在「技術」和「情境」之間爭執,這一段屬於Z2的軸線,亦即以知識索引、知識組織為主幹的技術系統。凡是技術系統都可以透過科學化的學習和訓練而獲得。在通向知識創新的途中Z3段,必須要依Z2段的支撐,在古時候書頁上的眉批,以及圖書目錄和小序便是Z2的主幹,而且可以直接支撐起知識思考與知識思想起的知識內在情境,所以在那個時代圖書館就是知識管理的機構和地方,圖書館支撐著知識發展;這個情況現在亦復如此,知識發展需要現代化的、廣域化的圖書館來支撐,所不同的是,現代的Z2段由於電腦化、自動化、網路化、數位化的影響;Z2段本身亦需要Z1段來支撐,也就是需要數位化的資訊通訊技術ICT系統來支援。在人類智能發展的傳統一線鏈,圖書館學與技術是承上啟下的,但在目前的現實環境中,圖書館學與技術是上、下兩頭承受上伸和下延的擠壓,全球性的陷入不振。Z2的不振也直接影響了Z1和Z3的應有發展,在資訊科學的部分尚不明顯,在知識管理部分,自1997-2007的10年之中,並無預期的進步,即是一個明顯的實證。










y
x
knowledge
information
data
wisdom
X1
X2
X3
X4
Y2
Y3
Y4
Y1
理解延伸的途徑
Z1
Z2
Z3
Z
最高



起點
(識別)
意義
(語意)
瞭解
(系統)
體悟
(創新)
人類智能與知識發展的關鍵性區塊Z2 示意圖

如果要研究知識管理十年不進步的原因,那是世俗化追求“經濟利益”的結果,利益的追逐本無可厚非,但是利益的追逐只停留在“追逐利益”的本身,即形成一種進步的障礙,打著知識經濟為名號的知識管理,那只是一個工具,不是真正的知識管理,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是有限的。知識管理的真正意義必須要以全體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依歸,才具有完整的建設性。
正如,早期的資訊系統僅止於工商業務服,各式各樣的管理資訊系統MIS,都是以這個目的為準。但是公開性的資訊檢索系統open access開辦應用後,資訊系統才是全社會的。1980年代中期,筆者開發的中文法律多功能系統,便是在這種思維下,所完成open access的一個範例。逮1995年工業國家G7高峰會議,做成決議發展各種社會性的資訊系統,以及2003-2005年聯合國所舉辦的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議WSIS,使得資訊系統的全人類化、遍及化,露出一線曙光。資訊科學也發展出必要的資訊社會學,以配合網路化公民社會的需求。
從data到information Z1的強勢發展是一種必然,因為人類社會近50年以來,投入電腦及通訊技術的研發、量產、創新、以及市場推廣的人力物力財力,真可謂難計其數。這些大量的投注,也對人類獲取知識的行為產量鉅大影響及成效。另方面,新興的現代知識管理,Z3的暴衝發展是一種短暫的利益性強勢,是虛的。知識管理也需要更加的社會化。知識管理的社會化要比資訊科學、資訊系統的社會化更加困難些。因為那不只是資訊通訊技術ICT遍及化的因素,也要看知識索引和知識組織是否能先行遍及化、標準化、系統化、定位化。Z2區域的重要性在於溯及到知識框架knowledge context和知識導航knowledge navigation的發展,這一區段的發展具有「啟、承、轉、合」的功效,這便是本文前述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在數位千禧年之初,急於制訂新的國際標準書目規格的原因。
資訊科學與資訊系統為主軸段的Z1,要持續強勁上揚與發展,主軸段Z2部分的健全結構,將是決定性的因素。然後,才能通達知識管理主軸段的Z3,並使之發揚光大,造福人群。
在主軸Z2段,主要的支撐便是書目控制bibliographic control和知識框架管理knowledge context management。這個部分和Z1以及Z3比較起來,目前是最弱的一段。
Z1已經由進入全面的數位環境、數位特質、數位系統和數位思維之中,Z3自一開始亦以數位情境為思考和運作,偏偏Z2絕大部分仍停留在自動化和資料庫為主的概念,以及初階的數位圖書館時代,尚不及於廣域數位圖書館meta-digital-library的管理。這是Z2無法和Z1、Z3更密切縫合的原因。也是三位一體中,最弱的鏈段。知識導航系統是Z2段的21世紀目標。目前知識導航系統只是一個概念,而且是一個不完整、不健全的概念。知識導航系統將是人類在21世紀的重大知識工程,正如人類在20世紀的重要知識工程是資料庫建設一樣。這項知識工程將影響人類21世紀的各方面生活與生存發展,以及新文明的孕育。總之,知識導航系統是人類智能發展系統鏈的21世紀目標。知識導航系統更有賴於資訊科學與技術、圖書館系統和知識管理的三位一體發展。

國際電腦界橫向資訊管理課題

國際地位崇高具有專業領導地位的IEEE國際電學電子工程師協會International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和另一個世界級的電子計算機學術領導單位美國電算機機械協會ACM,American Computing Mechanics合作舉辦「第2屆IEEE數位資訊管理國際會議」,這項2007年10月底由法國國家科學應用學院里昂院區INSA-Lyon主辦的大型國際會議,特別成立了一個由世界各國學術單位共計88人組成議程委員會,包括法國15人、美國10位、義大利5位、西班牙、波蘭各4位、北歐國家5位、瑞士3位、比利時、德國、英國、日本、中國、以色列各2位。這個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帶領由電腦學術界、研究實驗室、及電腦工業界的專業人才,共同提供一個協力平台,針對現存的數位資訊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可行解決方案。
會議議題包括相當多的「資訊管理」講題,例如資訊管理、資料及資訊品質管理Data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Management、資料庫管理、知識管理、對角數位資料管理Peer to Peer Data Management、行動資料管理mobile data management等,傳統上常討論的資訊檢索、自然語言處理、數位圖書館、資料挖掘data mining、數位學習e-learning、和人機互動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等均包括在內,比較真正屬於計算方面的亦有數位資料網格運算data Grids、網站矩陣及應用web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AI and ES、以及U化無邊化的網路Ubiquitous Systems。
IEEE和ACM這二個國際性電子電機事業組織,另外又於2007年12月中由法籍電腦科學家Richard Chbeir召集,在中國上海舉行SITIS 2007大會,這個ISTIS的全名為Signal-Image Technology & Internet-Based Systems,共分為三個討論系統:(1)資訊管理與檢索技術(IMRT)討論系統、(2)網站為基礎的資訊技術與分送系統(WITDS,Web-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Distributed Systems)討論系統、(3)通訊信號及影像技術(SIT,Signal and Image Technologies)討論系統。
每個討論系統Track都有龐大的國際專家陣容,譬如IMRT討論系統由香港科技大學的Lei Chen教授及日本Shiznoka大學的Hiroshi Ishikawa共同召集,並有50位各國專家包括16位日本人、6位法國人。在第二討論系統WITDS則由代表日本國立情報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Japan的Frederic Andres,以及美國密西根大學Dearborn校區的William Grosky二位擔任共同召集,並有48位各國專家在場,包括9位法國人、6位中國人、6位西班牙人。在第三討論系統SIT方面,則由二位法籍專家Abert Dipanda和Jerzy Korczak共同召集,並有40位各國專家籌組,包括19位法國人、4位美國人。
這二次會議都是由IEEE和ACM所大力支持的,其成員的共同特色為以舊大陸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為主力,但不包括蘇俄和前蘇聯各國在內,討論的重點則是以廣義的「資訊管理」為主,偏重社會應用的層面。或許是受到資訊社會世峰會WSIS 2003-2005二次會議的影響,該二輪會議亦以歐洲國家為核心成員,美、蘇的勢力少之又少。WSIS的目標是在2015年,能真正建立起全球性、世界性的資訊公民社會。IEEE和ACM兩大集團的電子電機業專家們,也橫向「資訊管理」環境與市場的範圍與能量,這是資訊應用的一個層面,對於圖書館學和知識管理的實務承擔,也是一個有力的支柱。
另一方面,俄羅斯出動了五個國家層級的單位,聯絡一個設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單位,在2007年11月中主辦LIBCOM-2007大會。該會議的主題為“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mputer Systems, and Publication for Libraries”資訊技術群、電腦系統、和圖書館出版品。籌組單位包括:1)俄羅斯國立科學及技術圖書館、2)設於莫斯科的國際電子圖書館、新資訊技術使用人及發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 Libraries and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Users and Developers, Moscow, Russia、3)俄羅斯科學及創新署Federal Agency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s, Moscow, Russia、4)俄羅斯文化暨電影藝術署Federal Agency for Culture and Cinematography, Moscow, Russia、5)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ussian Foundation for Basic Research, Moscow, Russia、以及6)國際圖書館、資訊及分析中心International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nalytical Center, Washington DC. USA。大會廣發英雄帖,筆者亦接獲其指名的專函邀請書,並指定註冊費繳給設於美國的「國際圖書館、資訊及分析中心」,這是一項巧妙的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
科技圖書館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是資訊科學的搖籃,當時蘇聯喜歡用informatics這個字,美國則用information science稱呼。數十年後,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SIS,改名為美國資訊與技術學會ASIST,特別加上了一個技術“T”,相反的俄羅斯沿用了information science,取代informatics這個字。亞洲日本則將“情報”information換成資訊學informatics。這其間的玩味,真是不言可喻了!然而,國際電腦界召集各國重要科學家,向“資訊管理”靠攏性的探討,足足證明了資訊社會學information sociology的崛起,而資訊社會學大環境的成熟,直接或間接正是2003-2005年所舉行的二輪「資訊社會世界峰會」WSIS的推波助瀾。根據美國資訊與技術科學學會ASIST於2007年8月6日所發出的e-mail通告,其指出公元2006年有75個國家主辦超過500次以上的「資訊科學」會議。可見資訊科學所涉及的知識,已經全面性的步入了人類社會。在2003-2005年間,國際圖書館聯盟代表全球圖書館界提出「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心臟」,以及「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實際行動力」這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當然不是憑空而來的,IFLA在2001年以後,所設立的專業委員會professional committee,是這兩個概念的源出者。這群見多識廣的圖書館行家之思維,為什麼?理由何在?這是圖書館、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的新地平線嗎?我們或許可以從人類智能發展的系統鏈之中,發現這個答案。

全球書目控制與全球性機讀編目

追求全球化書目管理,長年以來一直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的重要目標。自國際圖聯創立75年以來,影響全球書目管理的因素不斷地在變動,第一次資訊革命後的量變,導引出機讀編目MARC,第二次資訊革命後的數位出版品,更帶來了質量兩重驟變的現象。1980年出版的全球機讀編目格式UNIMARC,在調整身段與活動範圍後,是否能夠成為21世紀全球書目控制的象徵呢?這正是全球知識界與知識管理界所注目的大事情。
1980年代的全球機讀編目格式Universal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 Communication Format,簡稱UNIMARC。受制於當時電腦硬體和應用軟體的運作能力,其所訂的範式,主要是做為國際間不同機讀書目之間,可茲進行書目資料互相交換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之用。換句話說,早期的UNIMARC最主要的功能是擔任一個介面,提供各種書目格式的機讀交換平台。然而,近25-30年來在國際圖聯的不斷努力之下,全球機讀編目格式的內涵與實質運作,也有了許多提升和進步。
國際圖聯為強調對UNIMARC的重視,自1991年開始特別設立了「全球化機讀編目永久性委員會」The Permanent UNIMARC Committee(PUC),由7-9位常務委員Standing Members主其事。現任的常務委員由克羅埃西亞Croatia籍的韋勒Willer擔任主席,美國籍的魏茲Weitz擔任副主席外,其餘七人均由歐洲國家包辦,完全是典型的IFLA風格。近兩年這個PUC委員會又在國際圖聯立了一個專案計畫的項目,名為「國際圖聯全球書目控制暨國際機讀編目核心計畫」IFLA 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MARC Core Program,簡稱UBCIM,延續了國際圖聯IFLA中的此項長年核心工作,這個專案計畫的辦公室設於法蘭克福的德國國家圖書館內。
在IFLA-CDNL國際分工中負責UNIMARC維護與發展工作的葡萄牙國家圖書館,在2006年3月舉行了一次國際會議,名為「UNIMARC和朋友們:談談圖書館標準的新景象」UNIMARC & Friends:Charting the New Landscape of Library Standards,整個會議的重心圍繞在國際書目標準記述ISBDs的修訂趨向,編目規則、FRBR及FRANR模式,以及非MARC的廣域資料方法,和網站屬性資源的書目轉換等問題之上,這是近年以來歐洲國家一系列有關書目控制的重要討論。
葡萄牙國家圖書館所承擔的這份「全球機讀編目交換格式」UNIMARC維護工作,被視為是國際圖聯IFLA的重要專業支柱profession pillar,筆者認為第一次資訊革命後的UNIMARC初階,主要的功能是一種標準規範,和機讀編目格式的交換平台。然而,二次數位資訊革命後的全球機讀編目格式UNIMARC,則其功能不僅是容納數位媒體、非數位媒體、各種體裁的內容形式媒體、和網站檔案典藏web archiving的廣域書目記述交換規範和平台。同時亦可以成為全球書目控制UBC的系統執行標準。
國際圖聯在全球化機讀編目永久性委員會(PUC)之下,除了設有「全球性書目控制暨國際機讀編目核心計畫」UBCIM專案目標管理項目,由葡萄牙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cional負責召集,雖然美其名為UNIMARC的維護工作,實際上是執行UNIMARC進行一統天下的發展策略,共計分為六大項目如下:
1. 全球性機讀編目/書目 UNIMARC/Bibliographic
全球性機讀編目的書目範圍,正朝向第六階段的擴充Bibliographic update 6發展,UNIMARC書目範圍的發展是依據自1974年首次發行的「國際標準書目記述」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ISBD而來的,截至2004年ISBD已由1974年發行的ISBD(M),發展到2004年發行的ISBD(CR),其中ISBD(M)係指ISBD for Monograph,ISBD(CR)係指ISBD for Continuing Resources,UNIMARC/Bibliographic Update 6的發展目標是能夠容納網路上的各種電子資源。
2. 全球性機讀編目/書目權威紀錄 UNIMARC/Authorities
正像上節「MARC 21和SRW/SRU」中所敘述的,那是從MARC 21角度橫向整合歐洲觀點,而UNIMARC/Authorities則是從歐洲橫向整合北美的觀點,融合或統一是一種相互趨向的關係。書目權威記錄的重要性,在上上一節中已略有敘述。在這個工作項下的重點是以FRANAR為基礎,研訂一個新的版本,涵括融合的內容。
3. 全球性機讀編目/分類 UNIMARC/Classification
在分類系統方面,國際圖聯和許多歐陸國家向來是主張國際十進分類系統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即UDC,這和北美通用的杜氏十進DDC或國會LC系統不同。在UNIMARC第六階段發展,勢必明訂UDC的地位。
4. 全球性機讀編目/館藏別 UNIMARC/Holdings
真正應用性的書目系統,關於收藏別/館藏別的記述,是一項由Context進入Content的必須。否則框架再好,最終仍是枉然,能夠抓在手中的內容,才是真正的內容。「內容」的芳蹤要靠Holdings在整體書目項中的精確記載與識別。UNIMARC/Holdings的格式,其相關規定即達84頁之多,在書目系統的內容追蹤方面是絲毫馬虎不得的。
5. 全球性機讀編目/延伸標示語言應用 UNIMARC/XML Development
正如MARC 21一樣,UNIMARC必須要發展出能夠依據ISO 10646 Level 3(Unicode)為基礎的數碼運作格式,才能進一步拓展以延伸標示語言XML為應用的UNIMARC,唯有標準化的XML transformations和XML formatting,才能促成全球性機讀編目UNIMARC,進而可能橫向整合MARC 21、Dublin Core、ONIX或美國國會的MUDS等機讀編目格式,以完成機讀編目一統天下的大業,就國際圖聯而言,ICABS還是最高指導原則。
6. 全球性機讀編目論壇網站/UNIMARC Forum Web Site
自2005年挪威奧斯陸會議開始,為促成MARC 21和UNIMARC雙方的橫向整合和相容性,設置專案公共論壇網站,提供各界建言和集思廣益之用。
筆者認為機讀編目格式的統一,是書目全球化工作的一個必然結果。我們無法拒絕,只有積極加入,才能取得分享的權力,並且將自己分享出去。全球書目控制就是一種全球性的知識管理,如同中國宋朝時代的崇文總目管理了當時的中國知識。今日的全球性書目控制,其概念是古典圖書館學的,其作法是資訊圖書館學的技術,其貢獻於社會則是數位圖書館學的應用。全球性書目控制與全球性機讀編目的進展與實現,其實正是圖書館學、資訊科學、和知識管理三位一體的一個實證。